周易之 八卦理、象、数,以及初见64卦

上篇有论,伏羲观天象,立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以及四季与方位之内容,《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下面要说,如何从四象生八卦的。

对于阴阳爻之说,非常多,我们这边只要知道“一画开天地”即可,一画分出了天与地,乾与坤。所以乾为太阳,故以三阳爻来表示。坤是太阴,以三条断阳即阴爻来表示。(因伏羲时期,还未出现文字,都是以符号来表示所观察之自然现象,阴阳、包括爻这类的词汇概念都是后天逐渐形成的,不在这里深究。能明白即可。)

伏羲发现北方即冬即太阴,一年中最冷,故用三阴来表示,名为坤,坤为地;

由北往南顺时针走,先到东北方,东北方因刚离北方最近(即距离太阴最近),阴气绝对的多于阳气,故两阴压一阳,名为震,震为雷(可以想象雷雨交加,也是不错的);

到了阴阳之中间点,东边即春即少阳(这些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寒冷被温暖融化,温暖包裹着寒冷),故时两阳包一阴,名为离,离为火,从寒冷逐渐到温暖,这种温暖与寒冷之间的反差对比鲜明,有一种火热之感。虽然不比三阳热;

而后更加靠近三阳,达到东南,此时处于春夏交替之时,但仍然以春为主导,古语云:“春寒料峭”,故春之寒气(阴)仍不少,以一阴配两阳来表示,名为兑,为泽,已经融化的大地,江湖河泽都活动了起来;

南方即夏即太阳(最热,故用三阳作为代表,名为乾,乾即为天,天下一片生机盎然);

自此,由南向北走,阳消阴长之过程,先到西南方,即夏季向秋季更迭,此时秋风扫落叶,故名为巽,巽为风,此时阳气绝对压倒阴气,故两阳压一阴;

后到达西方,即秋季,名为坎,坎为水(为好记,可以知道,中国的西方是三江之源头,水源之地。又秋高气爽之时,易干燥,多喝汤水润己也是必要的),坎为两阴夹一阳,此时也是秋寒来临,冷了起来;

而后是西北方,西北名为艮为山(这个也很好记,中国的西北方皆为高原,当然从当时的角度来说,伏羲兴许不知道国土之全貌,但现在为大家好记来说此),此时因为十分接近北方了,所以阴多阳少,故一阳抗两阴。如此再到达北方,周而复始。上一节已经明晰,这种东南西北是以北斗星之勺柄在不同的季节指向不同,并结合冷暖等总结的,可以结合上一篇去综合理解。

此时的伏羲还未停止对于那个终极奥秘的追求,他发现在不同的地域哪怕是同一个时间,也会有不同的天气,故而他思考到一个空间的概念,将空间与时间相结合,在他看来才可以完整诠释世界之万物万象。从而,八卦与八卦相叠加,而产生了更丰富的含义,发展出了64卦。

64卦的叠加变化,也是以自然现象之变化而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八卦之更迭中就能够十分的明晰。

南环瑾先生在《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一书有提到:《易经》有三个基本的要点:

一、变易:《易》所说明的宇宙事物,是必变的,也就是说,天地间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但这个变,是渐变而不是突变,《易》是否定突变的,因为一切突变的事情,实际上,内部的变化已由来久矣。

二、不易:在一切的必变之中,有一种绝对不变的本体,这就是形而上的道理,在西方的宗教呼之为上帝,佛教称之为佛,老子无以名之称它为道,也有人叫它为“一团漆黑”。不论其名如何,所代表的是不变的本体。

三、简易:《易》是归纳法,将宇宙间的现象与人事,归而纳之为极简单的必然之理,称为简易。

又云:“《易经》有三个内涵:理、象、数。”而伏羲八卦之数就要从河图中获得。

真河图是古河图与洛书之间的过渡,也从真河图中找到八卦之数,对应下图,河图中:

北1+南4=中5 东3+西2=中5

北1+南9=中10 东8+西2=中10

其他组同理。

再者,每组中任取一数,与中数相加必得本组之数。

北1+中5=北6

北1+中10=北11

北6+中5=北11

北6+中10=北16

因10中数亦是最大之数,故到此出为止,其他组也是相同。

东、南、西、北,与河图之间的配比,可以看出阴阳之数之和谐美。

还如上图之推算亦可说明此点。

而后在每一组各加阴爻和阳爻,可得到完整的先天八卦。

从而,明晰了八卦之数,可得知: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 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那么64卦之图及数可得,八卦之两两组合而成,这种组合还有其自然之缘由,后文再详述,只叹,周易之玄妙真是玄中有玄,犹如做了一道环环相扣之数学题,一环解开一环再来,再解,如此其乐无穷。下图是八八六十四卦之组合,外圆内方,预示着天圆地方,包罗万事万象。

(注)图中11不是所谓的第11卦,而是乾与乾组合为乾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