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镇的蓟镇历任将帅介绍

明代统领蓟镇军务的总兵官先后82任,驻桃林口2任,驻狮子峪5任,驻三屯营7 5任。这些将领多为武林精英、有功勋彪炳、戎马毕生的老帅,骁勇善战、叱咤风云的将军,尽忠报效、殉国捐躯的烈士,当然也有附人发迹,碌碌无能的庸才。至于朝为明将,夕为清臣者也不乏其人。最后一任总兵孔希贵,降了清军,当上了河北总镇。英勇阵亡的正副总兵先后六人,分别是孙膑、蒋承勋、张承荫、汤克宽、刘渠、孙祖寿。嘉靖8 4年,朵颜数万骑,同时进攻刘家口、冷口,副总兵蒋承勋带千人御敌,有人建议躲避一下,蒋说:“此正当以身报国之时,何以避”!遂激战二昼夜,关破,率军士截击,身中数箭,仍奋力冲杀,战死。汤克宽原在浙闽与戚继光等并肩抗倭,立功很多,后调蓟州任昌平总兵。万历四年,绰哈入北口,汤克宽率军击退,在出塞追击时,遇伏兵战死。张承荫、刘渠,皆是万历年间支援辽东镇抗击后金入侵时战死。孙祖寿昌平人,万历时蓟镇总兵,支援辽东作战有失,被劾回家,此时金攻陷昌平包围北京,孙祖寿尽散家资,招集旧部与昌平戍将满桂赴关抗敌,英勇战死。朱国彦崇祯二年任三屯总兵,1 1月清兵攻破喜峰口、冷口,直抵三屯城下,副总兵挈家小潜逃,朱国彦愤将他们的姓名榜布于众,然后把自己的俸禄,衣物散发给士卒,穿好官服向西叩拜投环缢死 。

祝雄、赵胜、孙继先、宗胜、马永、李凤鸣、萧如勋都是德高望重的将领。董一元、张臣、杜松和辽东镇的达云、大同镇的麻贵,都骄健精悍,勇猛绝伦,多次立功,号称“边将五选”。董一元原任蓟镇游击将军时,在一片石以少数兵力抗击数万朵颜骑兵,立大功升三级。张臣,原在延绥与千总刘朋***守黄甫川,遇敌,刘丧马被围,臣单骑冲入敌阵,夺马载朋以归。隆庆元年,朵颜数十万人大犯永平五县,张臣领精兵来援蓟镇,辽东镇也派兵来援,但拥兵不前,张臣到永平以后便勒兵欲战,辽帅王治道说: “敌众我寡,往必无利”,张说: “我等食朝廷奉禄200年,随有应报效,大敌当前,怎能畏缩不前?”遂率自己带的一千精兵勒马上阵,朵颜先以数骑包围了他,全被他斩于马下,千名勇士,冲向敌阵,喊声震天,斩敌首百余级,朵颜人争相逃跑,跑到棒槌崖前面是悬崖,张臣在后边追杀不懈,朵颜兵坠崖者无数。战后,蓟辽诸将获罪,张臣以大功晋升二吸。

在200多年8 2任镇帅中,最杰出的应是戚继光,他驰骋南北,战功卓著,晚年虽遭到派系斗争的排挤和诬陷,罢归。然而历史给了他公允的评价,他是一个赤胆忠心的民族英雄,文武俱精的军事天才,清正廉明的官吏,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是我国古代兵书宝库中的灿珠,他的《止止堂集》,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影响。他任蓟镇总兵时间最久,对边墙建设贡献最大,和蓟镇人民感情最深。有关他的许多感人的故事,至今还在京东民间流传着。

戚继光祖籍山东东牟(今蓬莱),在三屯营留下的许多碑碣中,常见“定远戚继光”的字样,定远在安徽,那是因为戚继光的六世祖戚详,曾一度迁居到安徽濠州定远县昌义乡。元朝末年在定远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后来戚详阵亡了,明政府封成斌(继光五世祖)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山东蓬莱县)揖挥趼佥事,从此戚家又迁回故居。

戚继光十七岁袭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沿海各省倭寇猖獗。戚继光先在山东备倭,他为了整饬海防,一面调整卫所,充实兵员,一面训练士卒,严肃纪律。他认为,兵众而不知律,必为倭寇所乘。有一个下级军官,违反号令,按辈分还是他的舅父,传统的序齿观念和军队的纪律要求发生了矛盾,戚继光以长官身份,当众处分了这个军官,然后又以外甥的身份背后向他赔礼道歉。二年的时间,山东防备加强了,浙江倭患日益严重。戚继光奉调到浙江御倭前线,与抗倭名将谭纶、俞大猷并肩战斗;戚继光目睹防军素质低下,便自己招募训练新兵,号称戚家军。戚家军每攻必克,威名远震。嘉靖四十一年福建倭寇逞囟,他又率戚家军援闽,晋升为总兵官。三年的时间,倭患荡平,又与俞大猷消灭了广东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基本安定。鉴于北方边防告急,隆庆元年,明政府又把他调到北方,先在京城神机营,后总理练兵事务节制四镇兼蓟镇总兵官。到镇不久便两次上疏议戍边策,提出车步骑三军因形战守的计划,重新调整了.防御部署,把全镇分为三区十二路,每区由一名副将协守,每路由一名参将分守。东区协守驻建昌营,管理燕河营、石门寨、台头营、山海关四路。中区协守驻三屯营,管理太平寨、喜峰口、松棚谷、马兰关四路,西区协守驻石匣营,管理墙子路、古北口、黄花镇、居庸关四路,又建辎重营三处,车营七处,分驻建昌营、汉儿庄、三屯、遵化、石匣、密云、昌平等地,构成步、骑、车三兵种协防的阵势。

蓟镇长城原多系土石结构,而且低矮单薄,戚继光向明政府建议改修长城,并很快得到批准。新修的边墙,由土石结构改成砖石结构,加高加厚,内外两侧均加垛口,冲要地段修重墙建敌台,台分三层,中间空虚,可驻兵五十人及储备粮食器械,台下驻军与台上驻军配备作战。经过三年时间,边墙面貌一新。在长达2000里的防线上,矗立起1017座敌台和大大小小的关隘防城。

北方守军斗志松懈,纪律松弛,戚继光便派部下从浙江招募兵士三千,浙兵到镇那天,天下大雨,长途跋涉的浙兵精神抖擞,从上午到下午,直在外待命,个个直立如松,队伍严整如林,北方官兵见此情景大为惊骇,方知戚继光治军之严。

戚继光到镇后,住在内蒙东南辽宁凌源一带的朵颜部落,多次犯边,皆被戚继光击败,其中有一次是朵颜部酋董狐狸、长秃率众攻董家口关城,戚继光分两路由董家口和榆木岭出击,活捉长秃。经过几次较量,朵颜部落才知道新来的将领的厉害,于是董狐狸和长昂率领亲族三百多人到喜峰口关城请降,保证以后不再犯边,表示归还以前掳去的哨兵、边民、马匹和财物,要求释放长秃,恢复贡市关系。戚继光和蓟辽总督刘应节计议,允许了他们的请求。从此,朵颜部落和明朝恢复通贡互市关系,蓟镇边境出现了十多年的平静。三屯营城自天顺二年建成到万历初已经运行了100多年。南墙坍塌,只留下一片荒芜,加之城墙低矮,规模狭小,除总镇直属和协守的防军以外,没有卫所军,军防力量薄弱,民防也徒有其名, “三卫一所设在遵化,距镇6 0里,镇府办理公文,调运粮饷还要到遵化办理手续。这种局面,与“军事重镇”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于是戚继光请示上司批准重修三屯营城。万历年间规划,二年动工。城池比原来扩大一倍,把原在城外的兵营全包括进来,城墙加高加厚,设东、南、西三门,东日宾日门,西日巩京门,南日景忠门。按汉唐在北方建受降城的规制不留北门。城门上建谯楼,城角建角楼,周围建敌台九处,各有箭孔。镇府建在中央,成为城中之城。建兵营800余间,为驻镇的保河、河南、南兵,辎重各营的营房,车营营房400余问。三屯守备司、督府衙署、忠义卫指挥使司等机关一并建在城内,忠义卫由遵化迁到三屯。城墙外并有七尺宽的护城河。因地势高低不同,河深七尺至三丈。东门外地势低洼,利用这个条件开挖了一座长350丈,宽1 0丈的湖,聚由城北流来的水蓬成。按八卦方位东方为震,命名日震湖,水涤七尺。掘湖所出的土筑成长堤,因戚继光别号孟诸,堤名孟堤。沿堤植桃柳,湖内种莲,上下游建桥两座横跨大堤的亭子一座:名日同春亭,湖中留出成小岛,岛上建亭一座,以《诗经·蒹葭》中“溯水求之,宛在水中央”的诗句命名。震湖之侧,建长宽各5 0丈的草料场,草料易燃,临水而安。东西两路来镇的军官皆有议事亭房,入贡的“北人来镇也有宿地。城西门外有演武场,中有点将台,台后建旗纛庙,内祀旗神,外竖牙旗。每当晴空丽日,演武场上军旗飘扬,兵刃耀目,军令如山,喊声震云。

戚继光在改修长城、重修镇城的同时,着力整饬营伍,训练军队,淘汰了一批无能的官员,招募了一批年青的兵卒,整顿了军纪,采取了步、骑、车各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配备了适应新战术的武器装备,大大振作了士气。

隆庆六年,明政府派兵部尚书汪道昆等一大批官员视察蓟镇,戚继光借这个机会组织了一次盛大的演习,集结了十万大军于遵化汤泉,演习进行了二十天。演习一开始,扮作敌人的骑兵突然由长城口攻入,顿时警号齐鸣,烽火大举,全身戎装的士兵迅速登台防守,各支防军按计划,有的迎击于前,有的夹击于侧,有的包抄于后,有的埋伏隐蔽,有的扼守阵地,在敌骑兵面前,突然战车变成一道城,在火器和战车的掩护下,步兵神速出击,入犯的邸敌人”溃不成军,有的仓惶逃命,有的下马投降,守军大胜。这次演习是我国古代练兵史上的一次壮举。

驻镇的后几年,戚继光有暇在镇府的书斋里撰写兵书,整理文稿,《练兵实纪》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他把历年来所写的诗文集成五卷,《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二卷,合称《止止堂集》,是以镇府内戚继光的书斋命名的。

戚继光在蓟镇1 6年,同这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万历l 1年,明政府决定调他去广东,蓟镇父老派代表京城请愿,要求把他留下,结果令人失望,戚继光不得不整装上路。临行那天,人们夹道相送,不少人追出境外,依依难舍,挥泪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