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姐妹八卦

最近带娃回娘家小住,上午天气不错,姥姥就带着我们去小区里散步。小广场上满是带娃的阿姨,随便闲聊几句,几乎都是孩子的姥姥。大家忍不住感叹:" 妈妈生,外婆带,奶奶定期来参观。"

一位姥姥感叹道:"老大之前就是我看的,现在轮到老二了。你们别以为,你们每天照顾他,他就跟你亲, 以后还是跟人家奶奶亲,血缘就摆在那里了! "

她的一席话,被"老姐妹"们附和着,我看了姥姥一眼,显然她也觉得有点伤心,毕竟从孩子出生后,时常给我搭把手的就是她啊。

为什么隔辈 育儿 中,出力最多的反而是姥姥呢? 孩子是不是会跟奶奶更亲昵?今天我们就来 认真八卦 一下这个话题。

锵宝还很小的时候,我推着他在小区散步,遇到一位怒气冲冲的姥姥。她对我说:"早晨她刚跟老姐妹约了去公园,结果女儿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把小家伙丢给她了,害得她在这么美好的上午还要遛娃。"

和她一样,虽然姥姥奶奶们很疼爱孩子,但依然想要有自己的生活。当问到该谁来带娃时,大家的回答出奇地一致:" 谁生的谁带 ,当然是娃妈和娃爸。"

但是 社会 人类学的研究,可能会让这些"不想带娃"的长辈大吃一惊: 姥姥奶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带娃!

我们寿命的延长,当然和生活条件医疗知识的改变有关系,但是在考古中学者们也发现了大批更年期后还依然活着的"年老女性",大自然的法则异常残酷, 绝经后女性在生物意义上没有了意义却继续存在,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注意。

其中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人类学家克里斯腾·霍克斯提出的 "祖母假设" ,即因为我们人类的婴儿大多比较脆弱,需要有一个很长时间的照顾期,所以那些能活着照顾 和自己基因相同孙辈 的姥姥、奶奶的 基因就更容易传播

也就是说,现在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姥姥奶奶带娃的受益者,而事实上,人类也是在进入"小家庭" 社会 时,带娃才成了妈妈,或爸爸妈妈一个人的事儿。在漫长的过去, 大家一起把孩子带大才是主流

看到这里,可能姥姥们还是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同样是祖辈,姥姥带娃的比例远远高于奶奶?甚至于大部分 儿歌童谣里都是在讲姥姥带娃的情景 ,比如 《外婆的澎湖湾》、再比如《外婆桥》。

曾经有美国 社会 学者对120名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考察祖辈四个老人对自己"投资"上的差异。问卷分别调查了四个方面: 亲密感、时间、知识和资源 。结果和我们平时的感受差不多,在这四个人中 姥姥投入的最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人类学家给出的答案既简单又深刻,因为在生物学意义上, 只有妈妈和姥姥才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确定孩子的基因属于自己

正如上图中高赞答案所说:我们的 线粒体基因全部都来自姥姥 。再加上看着自己百分之百亲生的女儿因为带娃累的半死不活,相信姥姥们都会忍不住伸出援手的。说到底,帮忙照顾的孩子的姥姥居多,并不是因为姥姥更有空闲,或更有体力,而是因为姥姥确实天生更爱孩子们。

当然,这并不是说奶奶不爱孩子,而是 这种爱更多含有 社会 意义在其中 ,比如在传统文化中,我们还是会认为"孩子"是婆家一方的人,所以姥姥才会有"帮别人看孩子"的感觉。

有次闺蜜跟我吐槽:自从自己产假休完回到工作岗位,就是 自己妈妈每天带娃 。结果带回奶奶家探亲。奶奶爷爷因为长时间不见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惯的没边。回家前一家人吃饭,婆婆问娃:"你跟奶奶亲还是姥姥亲。"没想到孩子竟然说: "奶奶亲。" 闺蜜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替自己妈妈不值。

我劝她别太当真,孩子的话只是随口一说,其实到底跟谁更亲一点, 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跟血缘有关 ,况且单看血缘,当然是跟姥姥更近。孩子感情上的亲疏其实跟下面这两点关系才最大。

第一点:陪伴孩子的时间

这点很好理解, 谁陪伴就跟谁亲 。拿我自己举例,从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小学时候做了噩梦,都第一时间想去找奶奶,在感情上自然跟奶奶更近一些。但是到了高中,我离开奶奶在姥姥家准备高考,姥姥年纪很大,但是还依然照顾我的生活,早晨早起给我做饭,甚至还监督我的学习,给我零花钱,买衣服给我穿。因此于我而言,对姥姥和奶奶都充满了感恩。

第二点:父母的言行和示范作用

除了付出陪伴的时间外,其实长时间和孩子生活的爸爸妈妈的言行,对他们的影响也很大。比如我有一位同事,和婆婆有一些矛盾,因此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一些带偏见的话,这样长此以往,相信她的孩子也会对奶奶抱有偏见。因此,要想宝宝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有同样亲密的关系,爸爸妈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四位老人一视同仁。

Cici有话说:

最后还想和大家分享,"姥姥奶奶谁更亲?"或者"妈妈奶奶谁更亲?"这种明显带着"坑"的问题,最好不要问孩子。因为最后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孩子敷衍式地告诉你一样亲,另外一个就是孩子了解到了能 以"爱"要挟长辈 ,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