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和中国象棋的发源地是那里?
围棋的发源地为甘肃。
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考古学家讽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中国象棋的发祥地,就在沁县西部的羊头山。开始,象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六博戏。后来演变为塞戏、北周象戏、唐代象戏、北宋象棋,最后定型于北宋末年。
沁县西部绵延百余里的伏牛山(羊头山),是漳河与沁河的源头。当年,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炎帝,在伏牛山的高处设祭坛、象五行、初识天圆地方之规则。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在此地流亡期间与五贤士始制十二子棋,原始的祭祀之礼演变为一种游戏,中国象棋由此传遍天下。
约4400年之前,初步掌握农耕技术的炎帝部落,来到西太山(太岳山)土厚水沛的伏牛山一带活动。《汉书》称此地为羊头山,汉代以此地出产的黑小米作为黄钟大吕和度量标准。他们选择海拔1200米到1400米的山地定居下来后,过着半农半猎的生活。当时生产力低下,常常受自然灾害的侵袭,自然产生对神灵鬼魔的崇拜。于是,炎帝在中部山地的最高处设立神鬼祭坛,每到耕种与收获季节,族中男性便要拿上五谷(麻、黍、稷、麦、豆)上山祭祀。炎帝亲自主持,在场地上按居住地分成几个方块,把各自的祭品对方其中,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祭祀春神、夏神、秋神、冬神。祭祀场选择规整的方形,象征着地方;场地上的谷物堆成圆形,象征天圆。祭祀的人们分成两队,每队五人,一队身穿着火红的衣服,另一队身穿蓝黑色衣服,在方阵中舞蹈,由此,原始象戏就产生了。这种祭祀活动在更大范围推广开来,有的地方也称之为塞戏。
公元前655年,晋国宫廷发生内乱,公子重耳避难赤狄,在沁县西部的阏与城中居住长达12年之久。长期流亡使重耳心情十分烦闷,跟随他的五个贤士想尽一切办法调整他的心情,于是君仆六人玩起了儿时在宫廷中玩过的象戏。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致对方死地而后赢。这种设计,暗合了他们君臣六人定夺天下之意。
后来,他们在赤狄通往晋国的要道之侧的山巅,当年炎帝创制“象戏”的地方,用巨石雕凿了一幅巨大的棋盘,并建了一座石亭。重耳在玩棋之余,遥望晋国的方向,抒发复国立霸的宏伟理想。后人把伏牛山中部的这座高峰就叫成了棋盘山,此地成为了中国象棋的发祥地。历经若干代的演变后,于宋代后期,象棋逐渐定型,成为我们今天玩的三十二子的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