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三十五 山东焦家-玲珑式金矿床找矿模型
一、概 述
焦家 - 玲珑式金矿床主要产在中国山东省胶东半岛北部的胶东成矿带。该带是我国目前探明金储量最大和发现特大型矿床最多的地区。胶东金矿带内产出的矿床类型主要为破碎蚀变岩型 ( 焦家式)和石英脉型 ( 玲珑式) ,统称为焦家 - 玲珑式金矿床。国外通常把此类矿床纳入中温热液金矿床范畴,也有人将它纳入造山带型金矿床 ( D. I. Groves,2003) 。矿带在构造上位于中朝准地台东部胶辽隆起区 ( 图 1) ,并处在中国东部中生代活化陆缘的中段,成矿作用主要与燕山期的花岗岩有关,古老的太古宙基底为成矿提供了矿源层。矿化受 NE 向和 NNE 向断裂控制。根据矿床空间展布方式,可以分为招掖、栖霞和牟乳 3 个成矿区 ( 图 1) 。
图 1 中国胶东地区金矿床地质简图( 引自裴荣富等,1998)
焦家式 ( 破碎蚀变岩型) 金矿床主要产在胶东群与花岗岩体接触带或岩体内部,矿体位于主断裂下盘,呈大脉状,连续性好,矿石为含金蚀变碎裂岩和含金碎裂花岗岩。其代表性矿床为焦家、尹格庄、河西、新城等。玲珑式 ( 石英脉型) 金矿床主要产在玲珑花岗岩中,少数产于胶东群中。矿脉呈分支、复合、成群出现,其代表性矿床为玲珑、金青顶、邓格庄金矿床。对于这两类矿化的空间关系的认识一直都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 “上有石英脉型,下有蚀变岩型”; 而与之相反的观点认为 “上有蚀变岩型,下有石英脉型”。虽然上述两种观点均有其一定的证据,但都不能解释如下地质事实: 两种矿化类型似乎多呈现出水平分带特征。如玲珑矿田,NE 向的破头青断裂带中的台上金矿和东风金矿床都属蚀变岩型,从破头青断裂向下盘外侧,由过渡型 ( 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存) 渐变为石英脉型; 即以石英脉为中心,向两侧或两端变为蚀变岩型。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化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只是容矿空间多样性的表现,是容矿构造中构造岩变形程度不同的结果。因为区域规模的断裂形成早,经历了多期变形的叠加,是每次变形中应力释放的场所,构造岩破碎程度高,其内部空间一般呈连续的弥散状,在成矿热液作用下,发生以交代作用和渗透作用为主的成矿作用,形成蚀变岩型矿化。而次级断裂或小规模的断裂活动期次相对较少,构造岩破碎蚀变程度较低,多形成连续或不连续的开放空间,利于成矿热液充填,形成石英脉型矿化。在区域规模断裂中,一般从中心向外变形程度逐渐降低,因而断裂中心为浸染状矿化,向外渐变为细脉和浸染状矿化,再向外渐变为石英 - 硫化物细脉状矿化。所以两种类型矿化呈现水平分带,而不是垂直分带。当然在石英脉的上部或下部,围岩 ( 构造岩) 也可以形成蚀变岩型矿化。
据统计,至 2004 年胶东地区已查明资源储量的金矿床有 109 处 ( 表 1) 。
表 1 中国山东省焦家 -玲珑式金矿代表性矿床
资料来源: 李士先等,2007,修改
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区平均勘查深度已接近 - 500m,地表矿、浅部矿越来越少,金矿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攻深找盲”成为该区找矿的重点方向。2006 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在焦家金矿以南的莱州市朱桥镇寺庄矿区深部,提交了一个特大型金矿,实现了焦家金矿带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揭示了该成矿带深部巨大的金矿资源潜力。这个金矿是在焦家金矿带深部第二矿化富集带上发现的第一个特大型金矿。焦家金矿带深部金矿找矿的突破,不仅对中国东部传统成矿带攻深找盲、解决危机矿山资源瓶颈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而且为深化和发展 “焦家式”成矿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地 质 特 征
1. 区域地质背景
区内地层主要为前寒武纪地层,有新太古界胶东群 ( 过去曾被划入到 “中太古界胶东群”) 、古元古界粉子山群和新元古界蓬莱群。其中,胶东群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主要由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和大理岩等组成。
区内构造以 EW 向褶皱和 NE 向断裂最为发育,轴向近 EW 向的栖霞复背斜横跨全区,是本区形成最早的构造骨架。NE 向构造是指新华夏系的一些断裂构造,属于郯庐断裂的次一级构造或派生构造,反接复合于 EW 向构造带之上,为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 邓军等,1996) 。
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有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和栾家河花岗岩,以及昆嵛山花岗岩等,它们与金矿成矿作用十分密切。
2. 矿床地质特征
( 1) 矿体形态
矿床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主要赋存在断裂构造的交汇处或断裂带沿走向、倾向的转折部位。矿体多在断层下盘,呈层状、透镜状和脉状 ( 图 2,图 3) 。
图 2 山东省玲珑金矿田 44 号脉 358 水平 83 线地段含金石英脉 ( 矿体) 的平面特征( 引自李士先等,2007)
图 3 山东省焦家金矿 96 线剖面矿体赋存部位示意图 ( 图例同图 2)( 引自李士先等,2007)
石英脉型金矿化发育在石英脉内,这种石英脉一般沿区域断裂的次级断裂充填,走向延伸可达5km,宽一般几十厘米至十余米不等,倾斜延伸可达几百米。金矿化在石英脉中一般不连续。工业矿体多呈透镜状。这种矿化类型在玲珑矿田比较典型,在破头青断裂下盘玲珑花岗岩中的次级断裂中赋存有众多的含金石英脉。
( 2) 蚀变分带
蚀变岩型金矿床主要赋存于区域规模的缓倾斜的韧、脆性叠加断裂带中,以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矿化为特征。由于强烈的热液蚀变和后期的脆性变形的叠加,许多断裂早期韧性变形的组构已被破坏,仅见有糜棱岩角砾。赋存蚀变岩型矿床的断裂带内,均发育有一条平直光滑的主断裂面,矿体主要产于主断裂面的下盘。从主断裂面向下盘外侧,蚀变和变形具有如下的分带现象:
1) 断层泥带: 该带紧邻主断裂面产出,宽一般 10 ~ 50cm 不等,为黑色、灰白色或黄褐色断层泥,主要成分为黏土矿物,另有花岗岩的角砾。该带一般不具工业矿化,局部见有矿体的角砾。
2) 黄铁绢英岩带: 该带一般几米宽,局部可达十几米,主要由石英、绢云母和浸染状黄铁矿及少量方解石组成,为强烈蚀变的产物,大多发生碎裂和角砾岩化。
3) 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 该带在蚀变岩型矿床中十分发育,宽可达 50m; 主要为发生了硅化、绢云母化及黄铁矿化的花岗岩,黄铁矿化有浸染状,也有细脉及网脉状。
4) 钾化花岗岩带: 该带可以看作外蚀变带,宽可达几百米,以钾长石化为特征,花岗岩发生碎裂和裂隙化,裂隙中一般有黄铁矿和石英细脉,当细脉密度大时可构成工业矿体。
玲珑式矿床的蚀变分带略有差异,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带:
1) 含金石英脉: 该带位于控矿裂隙内,呈连续不规则带状分布,并含有少量的黄铁绢英岩。
2) 黄铁绢英岩带: 该带位于含金石英脉两侧,主要组分为黄铁绢英岩,并含少量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
3) 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 该带位于黄铁绢英岩带两侧,并与其呈渐变关系,呈带状分布。岩性较为单一,几乎全部由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组成。
4) 钾长石化花岗岩带: 该带位于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外侧,与其呈渐变关系,呈连续带状分布。
5) 黄铁绢英岩化斜长角闪岩 ( 或片麻岩) 带: 该带位于蚀变带的最外侧,而其外侧为正常的斜长角闪岩或片麻岩,并与其呈渐变关系。
( 3) 成矿阶段
焦家 - 玲珑式金矿的成矿作用,一般可以分为 4 个阶段。
1) 石英 - 黄铁矿阶段: 为成矿早期阶段,主要由石英和黄铁矿组成。
2) 石英 - 含金黄铁矿阶段: 为金的主要成矿阶段。主要矿物有石英、黄铁矿,并含自然金和自然银。黄铁矿多为中细粒,亦有粉末状。
3) 石英 - 含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为金矿物主要成矿阶段。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含银自然金、银金矿,其次有斑铜矿、斜方辉铅铋矿、硫锑矿和银黝铜矿等。
4) 石英 - 碳酸盐阶段: 是成矿晚期阶段。以碳酸盐矿物和石英为主,含有少量细粒黄铁矿和银金矿。该阶段成矿作用较弱,它的出现标志着成矿作用的结束。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 4 个成矿阶段在不同矿床中表现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在某些矿床上,某一个阶段可能表现为更强烈,尤其是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有时完全叠加在一起,很难辨别。有的矿床可能缺失其中某个阶段,都属正常现象。
焦家或玲珑式金矿床的金属矿物相似,主要为黄铁矿,局部有少量的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有的石英脉中的黄铁矿呈块状。在玲珑矿田内的 52 号脉中的石英脉及块状硫化物大都发生碎裂,被挤压成不连续的透镜体,但局部也有未变形的具有梳状构造和晶洞构造的石英脉。在石英脉的周围,也发育有围岩蚀变,如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及钾化蚀变。这些蚀变的发育程度在不同石英脉周围是不同的,当这种蚀变比较发育且具有金矿化时,就构成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化的过渡类型。石英脉型矿床的蚀变特征与蚀变岩型矿床也基本一致 ( 表 2) 。
表 2 胶东焦家式和玲珑式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续表
资料来源: 吕古贤等,2009,有修改
( 4) 成矿时代
关于成矿时代,过去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及分析手段的增多,人们对成矿年代的认识逐渐趋同。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时代为 113 ~ 116. 6Ma; 石英脉型金矿的成矿时代为121. 6 ~ 122. 7Ma ( 毛景文等,2006) 。
图 4 山东省寺庄金矿床主矿体分布垂直纵投影图( 引自崔书学等,2008a)
( 5) 深部矿化特征
近年来,在焦家断裂金矿带深部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该带南部地段的寺庄金矿床深部发现了特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该金矿床赋存于第二矿化富集带 ( 图 4) 内,与产于第一矿化富集带中的浅部金矿床之间有 100 ~ 250m垂深的无矿间隔区。通过深部勘查,寺庄金矿床深部范围内***圈出Ⅰ号、Ⅱ号和Ⅲ号 3 个矿体群、163 个矿体,其中在主裂面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内发现了规模较大的盲矿体 I - 1号矿体,其资源储量占总量的 39. 39%。寺庄金矿床深部和浅部均受焦家断裂带控制,主体产于其下盘的构造蚀变带中,产状相同,矿石特征基本一致。崔书学等 ( 2008a) 总结了深部矿化的以下几个特点:
1) 矿体均赋存在焦家断裂带内,矿体的分布和矿化富集严格受构造控制。在同一断裂构造带内,走向和倾向拐弯部位、分支复合部位有利于成矿,且矿体具有尖灭再现的成矿规律。大型及超大型金矿床深部存在第二矿化富集带,形成垂深 100 ~250m 的无矿间隔。根据该规律,发现了 I -1号主矿体。
2) 由于受成矿前断层泥 ( 主断裂面) 对含矿热液的阻挡作用,在断层泥下盘的破碎岩带内形成有利于成矿热液运移、聚集的场所,因此,大部分工业矿体赋存在主裂面下盘。
3) 矿化富集受构造蚀变带控制,紧靠主裂面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是构造活动的强烈部位,破碎程度高,裂隙发育,孔隙度大,有利于矿液的渗滤、扩散和交代。因此,该部位矿化富集度高,往往形成主矿体。
4) 复合叠加构造作用控制矿体的多字型或斜列式分布规律。另外,主干断裂与下盘分布的次级分支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构造空间。第一矿化富集带相对陡倾,第二矿化富集带相对平缓,控矿带断裂明显具有两个台阶。
5) 焦家断裂带的下盘,节理裂隙较发育,对脉状、细脉、网脉状矿体起到定位作用。矿化裂隙分缓倾矿化裂隙和陡倾矿化裂隙,两者相间、或稀或密,呈或宽或窄的分布。两种裂隙构造反映的应力特点为在 NW - SE 向拉张应力场下,形成一组具剪切性质的缓倾裂隙构造及具张扭活动性质的陡倾裂隙构造。在主带之内,亦形成陡、缓倾两种裂隙构造,但不如主带之下那么规则,而且较为密集,显得更为复杂,Ⅲ号矿体群就赋存在这种形式的节理裂隙中。成矿阶段叠加部位往往形成富矿体。
6) 矿化类型为细脉浸染状矿化、脉状或网脉状矿化等混合矿化类型,向深部有可能转化为以脉状、网脉状矿化为主。
7) 金矿物学特征方面,金矿物的形态较简单,向下粒度有逐渐变细趋势,金银比值变小。另外,寺庄Ⅲ号矿体群主要金矿物为银金矿和金银矿,未发现有自然金,金的成色有降低趋势。
上述深部成矿特征可以概括为: 一个构造带 ( 焦家断裂带) 、两个倾斜台阶,两段矿集带,两种产状类型 ( 陡倾和缓倾) 。
三、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
1. 矿床成因
关于焦家、玲珑金矿床的成因,吕古贤等 ( 1993,2009) 、李士先等 ( 2007) 都建立过金矿成矿模式,总体来说,各学者的模式大同小异。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在太古宙时期,来自地幔的富含金的中基性岩浆喷发,形成以中基性喷发岩为主的火山岩建造,即形成了唐家庄群和胶东群的初始矿源层。太古宙 - 元古宙多期变质作用,尤其是古元古代早期( 2300Ma ± ) 的变质作用,形成胶东 NE 向展布的麻粒岩相变质热背斜,致使胶东北部低角闪岩相中形成金的地球化学背景区,或少量变质热液金矿点。
在新元古代震旦纪,受华北、扬子两大板块造山碰撞带的强烈作用及陆内张应力控制,胶东“原始矿源层”的基底内大面积玲珑花岗岩侵位活动,富含挥发分的热液流体将原始矿源层中的金活化,由定位中心向岩体的边缘扩散迁移,致使玲珑花岗岩的边缘形成金含量较高的背景区,完成了金成矿作用的预富集。
到了中生代侏罗纪,太平洋板块停止向欧亚板块俯冲,转而沿欧亚大陆边缘走滑,之后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所诱导的次级应力场产生了一系列 NNE 向和 NE 向控矿断裂构造,同时伴有构造 - 岩浆热液事件,来自地幔的热液流体将金从原始富集层和预富集层中萃取出来,然后迁移到脆性断裂裂隙中沉淀、富集成矿。
从整个胶东区域构造关系来看,玲珑式、焦家式金矿在空间上、成因上都具有一定的联系。西北地区 3 条主要金矿控矿断裂———三山岛 - 仓上断裂、焦家断裂、招 ( 远) - 平 ( 度) 断裂,在其展布、倾角、组合、断裂附近的构造岩、蚀变、矿化、断裂活动期次、性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 ①断裂展布特点及倾角相似,三者近平行,并沿玲珑花岗岩体与早前寒武纪地质体的接触带展布,总体倾角较缓,具有上陡下缓的铲状断层特点; ②断裂组合特点相同,主断裂旁侧次级断裂发育,平面上构成多级 “入”字形或树枝状组合形式,剖面上构成阶梯状组合形式,3 条主断裂则构成地堑 ( 三仓断裂与焦家断裂之间) 、地垒 ( 焦家断裂与招平断裂之间) 式正断层组合; ③断裂附近的构造岩、蚀变、矿化特点一致,主断裂面之下依次出现断层泥、碎裂岩 ( 糜棱岩) 、碎裂岩化花岗岩等构造岩,黄铁绢英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红化 ( 黄铁绢英岩化) 花岗岩等蚀变岩及浸染状金矿化、网脉状金矿化、脉状金矿化等矿化类型; ④断裂活动期次、性质、时间相吻合,脆性断裂活动之前经历了韧性变形作用,脆性断裂则经历了主成矿期的张扭性活动及后期的压扭性活动,断层主活动期时间与矿化蚀变时间一致。鉴于上述特点 ( 尤其是上述①、②、④条) ,宋明春等( 2008) 认为胶西北成矿构造体制为伸展成矿构造体制,并认为胶西北 3 条主要成矿断裂组成了一条沿玲珑花岗岩与早前寒武纪地质体边界分布的大型伸展构造带。
按焦家断裂与三仓断裂向深部渐趋变缓的趋势分析,宋明春等 ( 2008) 认为两者在深部可能连为一体 ( 图 5) ,焦家断裂与招平断裂则应在玲珑花岗岩体的顶部连为一体,但现已被剥蚀,仅保留少量下盘张裂隙带。如果按照断裂倾角 30°估算,焦家断裂与三仓断裂连接的深度大致在地表以下4000m 左右。伸展构造带的上盘主体为中高级变质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岩,下盘为未变质的玲珑花岗岩,主断裂面叠加在早期韧性剪切带之上,总体构造具有纯剪式伸展构造的特点,类似剥离断层。焦家大型伸展构造带的形成及演化与胶东地区大规模岩浆侵入有关。首先,玲珑花岗岩的强力侵位过程,对围岩产生顶托作用,在花岗岩尚未完全固结的半塑性状态下,岩体边缘的花岗岩受挤压变形,形成早期韧性变形带。其次,在玲珑岩体定位后强烈抬升期间,燕山晚期花岗岩上拱造成玲珑花岗岩与其上覆早前寒武纪变质岩之间的各向异性界面不稳,沿之发生滑脱作用,产生伸展构造。由于剖面上深部岩浆的上拱作用和平面上区域性右行剪切作用,在玲珑花岗岩中形成各种右行张剪破裂。最后,来自幔源的基性侵入岩沿伸展构造产生的张裂隙侵位。焦家大型伸展构造的确立有利于更好地解释该区金矿形成的背景: 在被通达地表的断裂系统强烈切割的伸展构造上盘,岩石冷,构成一个氧化环境下的水溶液循环系统; 由断层泥和部分糜棱岩组成了致密遮挡层为顶盖的伸展构造下盘,岩石热,构成一个还原环境下的水溶液循环系统; 伸展作用和深部上隆岩浆为热液上升提供了良好条件,从而在伸展构造上、下盘的接触部位,即两个水溶液循环系统的汇合处,形成了一个含矿热液沉淀聚集的有利场所。金矿的成矿时代晚于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岩的形成时代,而与伟德山超单元( 花岗岩类) 、基性侵入岩 ( 煌斑岩) 等胶东燕山晚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时代接近,多期岩浆活动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热源。
图 5 山东省胶东西北地区金矿成矿构造系统及成矿模式示意图( 引自宋明春等,2008)
2. 找矿标志
( 1) 地质标志
1) 断裂构造标志: NE 向或 NNE 向压扭性断裂带的主干断裂常沿岩体接触带展布,具明显的压扭特征,它与 EW 向基底构造的交汇部位是矿床定位的重要构造标志。主干断裂与分支断裂的交汇部位及断裂构造产状变化部位也是重要的地质找矿标志。
2) 断裂侧伏方向: 由于焦家 - 玲珑型矿床的控矿断裂在成矿期是在统一的应力环境下有规律的构造开启的结果,断裂构造方向虽不一致,但有规律地表现了左行上盘斜落的松弛张应力环境下的运动轨迹,因而造成不同倾向的断裂,其控制侧伏方向不一致,但同一方向的断裂带的矿体侧伏方向十分一致,据此,可有效地推测矿体的侧伏方向和埋藏深度。例如,走向为 NE 向或 NNE 向的断裂,倾向 NW 向,矿体向 SW 向侧伏。
3) 岩体标志: 小岩体的内部、大岩体的边部。
4) 盆地标志: 盆地内相对隆起区段。
5) 蚀变标志: 钾化蚀变与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叠加的蚀变岩带,是直接找矿标志; 蚀变带中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生组合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黄铁矿、石英是主要的载金矿物,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标志; 蚀变带中常含黄铁矿,在表生作用下,黄铁矿氧化成褐铁矿,经淋滤形成醒目的蜂窝状构造,也是找矿的重要标志。
( 2)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据邹光华等 ( 1996) 资料,胶东地区赋存于两类断裂带、4 种不同围岩条件下金矿床的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 图 6) 如下:
图 6 胶东蚀变岩型金矿床地质 - 地球物理找矿模型( 引自邹光华等,1996; 李士先等,2007)1—第四系; 2—玲珑花岗岩; 3—胶东群变质岩; 4—郭家岭斑状花岗闪长岩; 5—蚀变破碎带; 6—弱极化、中等磁性、高密度、低阻体; 7—弱极化、弱磁性、高密度、低阻体; 8—弱极化、弱磁性、低密度、高阻体; 9—弱极化、稍弱磁性、低密度、高阻体; 10—高极化、中等密度、微磁性、中高阻体; 11—中等极化、微磁性、低密度、稍低阻体
1) 接触断裂带与矿田的地球物理标志相同。在岩体内次一级断裂破碎带上呈现低阻、低 ( 负)磁异常带。在其上、下盘岩石均为玲珑花岗岩与郭家岭斑状花岗闪长岩的情况下,由于前者的磁性略弱于后者,显示有磁场梯度变化。
2) 在矿体或矿脉群上方均呈现由含金硫化物富集体所引起的明显视极化率异常。异常中心与矿体在地表投影位置基本吻合。其轴向与矿带走向、断裂带走向一致。
3) 在断裂规模较大、其强烈硅化蚀变范围也相对较大的情况下,硅化带 ( 即矿体部位) 上往往出现局部高视电阻率异常。
4) 干扰因素: 石墨化岩石与含金甚微或不含金的黄铁矿局部富集将引起非矿视极化率异常。
( 3)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李惠等 ( 1999) 经过对新城、焦家、河东、望儿山、灵山沟、东风、台上、玲珑等大型金矿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分带模型研究后,认为大型金矿床都严格地受构造控制,都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晕的特点,各类矿床成矿阶段虽然划分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有 1 ~2 个主成矿阶段,其余阶段不能形成工业矿体或只能形成分散矿化。
在矿体周围能形成异常的元素有 Au、Ag、Cu、Pb、Zn、As、Sb、Mo ( B、F) Hg、Co、Mn、Ni、W 等元素,单阶段形成的晕具有垂直分带,而且具有很多***性,即 Hg、As、Sb ( B、F) 强异常总是分布在矿体上部及前缘,而 Bi、Mo、Mn、Co、Ni 的强异常总是分布于矿体下部和尾晕。Au、Ag 一般正相关,Cu、Pb、Zn 有时偏于矿体上部,有时偏于矿体下部,上述前缘、尾晕指示元素并不是在每个矿床都出现。
图 7 和图 8 分别示出招 - 掖金矿带和牟 - 乳金矿带原生地球化学异常模型。由于各矿床控矿构造活动特点不同,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矿体 ( 晕) 的叠加结构不同,因此,各典型金矿床叠加模型也有一定差异,在各典型矿区找矿预测时,尤其是对本矿床进行深部预测时,应用本矿床的原生地球化学分带模型的效果更好。
图 7 山东招 - 掖金矿带金矿床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模型( 引自邹光华等,1996; 李惠等,1999)
图 8 山东牟 - 乳金矿带金矿床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模型( 引自邹光华等,1996; 李惠等,1999)
鉴于焦家 - 玲珑式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在区域地球化学普查过程中,以断裂 ( 或裂隙) 充填物如石英脉、蚀变岩为取样介质,可增强地球化学异常强度,提高找矿效果 ( 施俊法等,1994) 。
( 崔书学 施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