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周易有哪些***同点与不同点

虽然二者区别很大,相通处也不少,这里只能简单提一点个人体会到的最本质的要点: 第一,***同点: 1、都承认现象世界的变化。佛家说“诸行无常”,易经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2、都认为变化无常、无我的现象正是不变真理的昭示。佛教《解深密经》说“一切行相***相,名胜义谛相……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名胜义相”。《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第二,不同点: 1、佛家认为一切现象世界归根到底不能离开知觉而独立,并将一切物质现象以及精神现象都归结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心、识是超越二元对立的,不是唯心主义的那个“心”。佛家还揭示了生命生死来去的内在规律--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而易经将一切现象归结为“阴阳”的作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阴阳虽归根为太极,但没有像佛家那样揭示出人类、生灵的行为、活动与现象世界的相互作用规律,而是停留在现象本身的规律上,未能充分返照心灵,总结出生命的轮回规律。 2、佛教之所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宗教,是它有明确的社会伦理道德导向和行为准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同时,作为一个生命觉悟的科学,又有一套规整完善的修证实践系统,概括说就是戒、定、慧三学。而易经乃至易学虽然有一定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其提倡的“君子之道”实际上没有明确的标准--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而且其提倡的行为准则,还未能把握根本--如虽认为“谦谦君子有终吉”,而这种“谦谦”的境界如何达到,却没有答案--那是隐藏内心的傲慢与偏见而表面谦逊和蔼吗?如果是那样的话,易学充其量只是“术”(和“厚黑学”同流)而不是“道”。而佛教则不然,在佛家看“谦谦”实际上要体悟般若智慧,破除我执;更高明的是,破除我执的菩萨在需要的时候,不但可以谦,也可以勇于“不谦”而承当,可以默如处子、也可以狮子奋迅,可以忍辱也可以调伏众生,可以显现慈祥、也可以显现威猛,这些境界恐怕都是世间种种外道所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