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下茶、晾轿、梳头酒(满族婚俗)?

由于满族历史悠长,分布很广,因此各地的婚俗差别较大。如沈阳一般满族人家婚嫁旧俗,子女成年,双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对照八字,如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叫“相亲”,俗称“看门户”。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亲。

19世纪末的中国结婚队伍

订婚男方家要以头环首饰等为定礼,送至女家,称“放定”,又称“过小礼”。这一天,女方姑娘要盛装出见男方家长,装烟、倒茶敬给男方尊长,男家给以装烟、倒茶钱若干,亦称“斟盅”。订婚亦即古代所谓的“纳采”,当时沈阳满族又叫“下茶”,即如清代缪润绂《沈阳百咏》的《下茶》所咏,“采趁良辰会亲家,衣裳钗钏要鲜华;百圆馒首双坛酒,妥帖安排到下茶。”他具体解释说,“俗谓‘纳采’曰‘下茶’。纳采之日,预办馒首百圆、酒双坛,并衣裳钗钏等物,俱以新鲜为上,无则转借。女家是日则宰猪款待诸亲,谓之‘接茶酒’。”满族大婚正式仪式的前一日的“预演”,名曰“晾轿”。《沈阳百咏》的竹枝词《晾轿》写道:“击鼓鸣锣官道开,红尘得意马蹄催;宫灯簇拥纱灯引,认是谁家晾轿来。”描述的就是旧时满族婚礼的“晾轿”情景。这首竹枝词的另一版本,更是具体地记述了当年那种气派场面:“马蹄得意试轻埃,晾轿人争羡八抬;灯彩辉煌铙吹沸,前锣听响十三开。”诗人另有小注详解此俗,他说,“俗例于婚娶前一日预请娶亲男客数人,衣冠骑马前导,后列鼓吹灯笼,极后抬大红官轿一乘,诸事俱比照迎娶体例,名之曰‘晾轿’。

宗室娶妇,及娶宗室女,用八人舁舆,余概用四轿。锣响十三开, 则达官显宦家也。”《清俗纪闻》迎亲队伍

娶亲由男方选两个结婚日子,由媒人送给女方,叫“送喜日子”。男方在结婚前几天择吉昏将聘礼(老酒一坛三十斤、猪一口;或成衣四件,皮、棉、夹、单)

送至女家,叫“过大礼”,俗称“下大茶”。纳聘日,男方家长偕儿子至女方家,拜见岳父母,称之“磕头”,女方家长赏以钱、针绣等物。女家将聘礼陈列到案桌上,两家亲翁跪在案下酌酒,互相交递酒杯祭洒地上,称为“换盅”,接着是“开剪”,将男方送的彩布与女方做衣服;同时,女改辫发而盘髻,称为“练习”。

娶亲时,一般男方要操办三天。第一天叫“响栅”。这一天婆婆、婶婆去请老亲少友。头一天动鼓乐、搭灶、劈柴。第二天叫“晾轿”。

迎娶前一天,男方乘轿或车至女方家迎接嫁妆和新娘。女方送嫁妆和新娘上车,新娘要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处”。女方只把嫁妆送到男家,列于门前案桌上,俗称“过箱柜”。男方设迎风酒接迎女方送嫁妆人,俗称“下马杯”。

结婚吉日,太阳未出,男家就列队迎亲,去时人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清晨,女家用彩车送亲,新娘哥哥护送,路遇井、庙、墓则用红毡遮住彩车,意为“避煞神”。男方迎亲的彩车与女方送亲的彩车中途相遇,两车外辕相错,新娘由哥哥抱到迎亲车上,称为“插车”。

迎接新娘到男家,新娘下轿后,新郎手执马鞭对空猛抽三鞭,或用无头箭向新娘方向射三箭,意为逐黑煞神。新娘头蒙红盖头,脚踩红毡走到天地桌前,新郎新娘在鼓乐声中向北三叩头,即“拜天地”,俗称“拜北斗”,对拜,众亲友贺喜。礼后,新娘要跨过马鞍先进房有侧架设的青布帐栅静坐,俗称“坐帐”,亦叫“坐福”。《沈阳百咏·坐帐》:“合欢酒熟待鸡鸣,鼓乐声兼爆竹声;昏礼似遵三代古,不教花烛拜天明。”描写的正是如此情形,“俗例娶妇用鼓乐、施放爆竹,非古也。惟多在夜间于昏礼为近。特古以暮,而今向晨耳。又,土人夙有坐帐之例。新妇过门,须静坐终日方准动移,迎娶时早,甚多不便之处。”此刻,新娘身着大红袍(俗称“打草衣裳”,入帐,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搭在新娘身上,前胸、后背各悬一面。接着,另一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盛钱米),新娘抱在怀中(也有夹在腋窝儿的),叫“抱宝瓶”,亦称“抱宝媒壶”。中午,还要行“阿察布密礼”,就是在院内神桌前,新郎单膝跪,手擎托碟,用满语念“阿察布密歌”,俗称念哈力巴经。“阿察布密”是合婚之意,歌词大意是夫妻幸福,长命百岁,白头到老,***享富贵。宴毕,新娘家人辞归,新郎仍在门前为每人敬酒三大杯,为娘家人送行。尔后,新娘才能移入新房内。傍晚新郎入新房用秤杆揭去新娘盖头,新娘打扮完毕,与新郎、娶亲婆、送亲婆围方桌而坐,新郎新娘饮交杯酒。闹洞房时,要唱喜歌“拉空齐”,多即兴编词,均为祝福之意。

《清俗纪闻》迎亲花轿

婚后次日,同拜祖先、父母姑舅各尊长亲属,谓之“分大小”。此间,还有“梳头酒”和“装烟钱”礼俗。在举行过婚礼仪式的次日,娘家来人为新娘梳头,是日早筵为“梳头酒”。新娘梳洗完毕,始交拜花烛,拜公婆,为一家老幼装烟。年长者须有拜钱或钗子等物作为赏给新娘的见面礼,名曰“装烟钱”。《沈阳百咏》载,“诸姑伯姊上琼筵,好是梳头第二天;欢喜新娘齐见礼,大家添费吃烟钱”,咏的便是此俗。此外,另有七日“回门”“住对月”,亦即婚后一个月新娘可回娘家住一个月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