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彦身前身后事

古隆中因诸葛亮而有灵气,诸葛亮因黄月英而有名气,黄月英因黄承彦而有人气。

黄承彦谓谁?黄承彦就是名动三国、德载千秋,万世敬仰的政治家、军事家,“智圣”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月英的亲 父亲 呀。

黄承彦家住古隆中座山北面的莲花峰黄家山根,又叫黄家隐房,这地名在过去地图上是可以查到的。

黄承彦“高爽开列”,平生好善,文化素养相当高,身份地位也相当特殊,与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是连襟,在襄西农村叫一担挑。与水军都督蔡帽是郎舅。因他爱好天文地理,精于奇门遁甲、五行八卦的研究,与当时所说的正派理想不同,所以他只好借助特殊的身份,隐于山野隆中山下刘家营,这刘家营是他亲戚刘表的营盘,他在此潜心学术研究,那是鱼得水,牛得草,虎踞山林,是再好不过的环境。俗话说:“大隐于市,小隐于林”,黄承彦这为小隐。为了他的学术研究,他不可能住在繁华纷扰的城市,也不可能在黄家湾、黄家营、黄家老屋与人群居,他要远离闹市、远离人群,单家独院,过他悠哉游哉的日子,而又有人保护他、帮助他。

黄承彦的 故事 书中记载的并不多,就老百姓的口碑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也是凤毛麟角。仅就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言有两次是这样描写黄承彦的:

刘玄德两顾茅庐时,见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似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第二处是写吴国的陆逊不听当地土人的介绍,轻闯诸葛亮的八卦阵不得出,而被黄承彦救出的故事。原文如下:

土人曰:“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陆逊听罢,上马引数十骑来看石阵,立马于山坡之上。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户。陆逊笑曰:“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直入石阵观看。步将曰:“日暮矣,请都督早回。”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砑似箭;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正惊异间,忽见一老人立于马前,笑曰:“将军欲出此阵乎?”逊曰:“愿长者引出。”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径出石阵,并无障碍,送至山坡之上。逊问曰:“长者何人?”老人答曰:“老夫乃诸葛孔明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后,在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曾分付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将自‘生’门引出也。”

这两段话,话语不多,却将黄承彦品行、才学、环境、爱好跃然纸上。“平生好善”救东吴大将都督陆逊于危难,也可看出黄承彦在纷乱的三国中自己的主张,他没有按他女婿诸葛亮说的去做。黄承彦向陆逊介绍八阵图并救出陆逊,这可见他的才学。大雪天,到隆中,“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既有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从他的衣着打扮,小童,可见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属“衣食无忧”那种上层阶级。

黄承彦这个人特别开明,他在盘根错节的封建社会独树一帜。 民间 传说他亲自为他的女儿说媒,

黄承彦有一闺女,叫黄月英,聪明好学,受黄承彦的影响,精于星象占卜,奇巧机关制作,后拜名师学习十八般无武艺,艺成归来,隐于家中,即使出门,也以“黄头发,黑皮肤”的形象示人,连黄承彦也习惯称她阿丑。

当他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发现诸葛亮是个奇才后,就亲自为自己的女儿说媒,竭力将自己的女儿介绍给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后,黄承彦立即就将自己的女儿送到诸葛亮处,和他拜堂成亲。这在当时的农村虽为笑谈,但在中国 历史 上却被传为美谈,他造就了一代圣人的美好因缘。

有《襄阳记》为证。"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这段话也告诉人们,黄承彦和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很近很近,用当地的话说,“腿一伸就到”。隆中山对面的棋山上,有黄承彦和诸葛亮对弈的棋盘石,后来有好事者将它转到了乐山,这与客观实际有出入。

诸葛亮出山后,黄承彦也离开了刘家营的黄家山根,随蜀国军队游走,时局平和,他也到别国走走,与朋友交好。

黄承彦老了,回到刘营黄家山根,过归隐 生活 。死后就葬在刘营莲花山上,在刘家大堰塘的东北边,面朝东,可以看见城区,左边有一泉眼,右边有一道山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守护。黄承彦的身前好友及当地的名流,感念他的恩泽,为他立了碑,并对坟的方位作了标记,让世人永远记住他。

斗转星移,社会变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知道具体葬在何处的诸葛亮,却成了历朝历代政治家、王侯将相成功发迹的标本,以致于香烟袅袅,青云直上,被称为智者的化身。而有碑却与社会相悖的黄承彦却被历史淹没,只有真正的学者才会在他的碑前俯身鞠躬。

解放后,黄承彦的坟已经 *** ,厚厚的城墙砖已被人洞开个大口子。竖在坟前的碑也被拉到牛山脚下,作了过渠的桥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移山填海、改造自然的运动中,隆中莲花山也列在被平整梯田之列。由原泥嘴(卧龙)公社双兴大队第六生产队队长肖明德负责领导社员平整,就这样几千年的古坟被夷为田地。像城墙一样的坟砖扔得到处都是,坟墓里的陶瓷器物,猪牛鸡狗也被砸碎,少量的钱币也被哄抢。虽经文物部门鉴定为古墓,但已开挖,损失无法挽回。只有一把汉代的匕首,由当时隆中大队第三生产队队长温家顺,亲自交到隆中诸葛庙文物负责人谢喉包手里,(也就是谢三的父亲)。美中不足的是这么重要的文物,没有写进《隆中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九八四年吧,几个考古专家拿着地图,过广德寺往西南山包找黄承坟墓,对照地图要过个石拱桥,才能上山,因找不到石拱桥,只好返回广德寺,向薛顺超询问石拱桥的位置,因薛顺超刚到广德寺上班,又是外地人,他也就不知道什么地方有石拱桥了。石拱桥就在广德寺西,与刘家营吴家湾交界的地方,石拱桥被当作“四旧”,在文革时已被毁,只有桥的痕迹还在,而原来的303省道已改,所以,外地人根本找不到这附近的石拱桥。后来,薛顺超问我刘家营有石拱桥吗,我说有,有两座,西边顺我家门下通往泥嘴有一座,东面吴家湾子通往广德有一座。我又问为什么突然问桥,他才说了上面的话。

再后来,我再次采访原生产队长温家顺,落实汉墓中的匕首情况,他肯定地说,匕首在隆中武侯词后面的柜子里放着,我前几天到隆中还看到。

2004年4月,北京《文物天地》杂志发表了赵地、刘汉屏两位先生《未见着录的汉〈黄承彦碑〉》一文。我市原历史学家丁宝斋、规划专家陈家驹得知此事后,非常重视,多次与赵地先生交流,终于索得黄承彦原文

残碑拓片全文如下。

汉故黄君之碑

先生讳承彦沔南白水人也□□□□其先乃□帝之苗……当其时若先生者感天之志刚坚□□□□……□之禀性纯诚德音洋溢乎朝野天资刚健□□伟绩载记于史册有果毅之志无畏葸之心乃若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也唐豕不若而清□无□者纯理词穆天□又其倜傥不群健……非碌碌庸众者所可同日语而其倜……于□□……四年甲寅朔葬于城西四十?里?……当其时士友感德禀性不群乃人称……相议乃作词曰蔼蔼前哲玉浩光明□□□□遐迩***□□……克勤克俭既和且平坚若介石穆如?清风?人往风微刊石勒铭。

赵先生在校释后记中说:全碑存完好字158个,可辨认半字24个,字大6厘米,以13行计之,碑宽约1米。此碑仅存上半部,包括碑额和正文。估计所存上半部高为130余厘米。这段碑文明确的告诉人们,黄承彦的家在沔南白水,沔南是大体方位,大家知道,汉(沔)之水,只有从谷城到襄城是西东流向,出襄阳城,经鱼梁洲,即转向南流,经宜城、钟祥,然后转向东南流,汇入长江。

“白水”是具体的位置。黄承彦是沔南白水人。白水在哪里,白水在隆中。有诗做证。明朝吴绶在隆中十景诗《躬耕田》是这样写的:“食力安生业,山前数亩田。雨晴耕白水,春暖放乌犍。东作思无逸,西成望有年。后来持术,伯业富西川”。这首诗其中的“雨晴耕白水,春暖放乌犍”已说得非常清楚,春天里,雨后初晴,在白水耕地,在南山放牛。“田”指的是躬耕田,躬耕田在隆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黄承彦安葬的地点看,“葬于城西四十华里”,安葬地无疑是在家乡。原来交通不太发达,从襄城到隆中是三十里,再从隆中往北到黄承彦住的莲花山,不是四十是多少呢?拓本的真实性是确定的。拓本提供的历史信息与《襄阳记》所载是一致的,黄承彦故里和墓葬地均在襄阳城西四十里的地方,与隆中距离不远。《黄承彦碑》是黄的生前友好、当地社会名流立的,碑文内容进一步证实黄承彦是荆襄一带德高望重的大名士与豪绅。

再到后来,文化兴市战略决策的提出,人们将黄家湾作为黄承彦故居进行旅游开发,而黄家湾离襄城最多十公里(20里),与碑文记载的和客观历史事实不符,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回归黄承彦的故里,我想黄承彦老先生应该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料,但愿黄承彦老先生地下有灵!但愿苍天也为这一世高人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