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河镇的文物古迹

镇内遍布大量文物古迹、遗址、遗存及传说,如乾隆行宫、陈家大院、合善堂、奶奶庙等明清建筑,记录了皂河镇丰富的文化底蕴。 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皂河龙王庙坐落于宿迁市西北20公里处的古镇皂河。皂河龙王庙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23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各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式建筑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行宫。198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OO一年六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皂河龙王庙建筑群位于古老的大运河畔,北临骆马湖,南接废黄河,东连马陵山,又与省级森林公园连成一线。其地理位置傍湖连水,交通方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300多年来,皂河龙王庙行宫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不断地研究、探讨。同时,她又以其独特的宫式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人们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

行宫建筑群,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轴线分明,左右对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整体呈长方形,双重围墙。中轴线上建筑物主次清晰,错落有致。自南向北,整个建筑群分为六大部分。最南端为古戏楼,额枋上悬挂 奏平成鎏金匾一块,上下门悬有阳春、白雪金匾各一块。该戏楼主要用于一年一度的初九庙会及清帝驾临时看戏之用,一九七六年被拆毁,现仅存1.4米高的石基。古戏楼向北,为青砖铺设的宽阔广场。广场两边有两根六丈高的木质神杆(俗称旗杆),神杆两边有相对应的河清海晏牌楼,清代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龙王庙,都是从河清海晏牌楼门进出的。广场北侧是山门,亦称禅殿。禅殿大门的两旁,置放两尊清中前期的皇家石狮,雄狮重2.8吨,雌狮重2.76吨。石狮的造型为前脚直立,后脚盘曲,昂首挺胸,雄强威猛,象征着大清帝国不可凌辱和中华民族不可侵犯。整个石狮的造型生动,用料考究,省内独一无二,国内屈指可数。山门正门的正上方,青砖镶嵌着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七个镏金大字敕建安澜龙王庙和一方乾隆御笔印。禅门的两旁有相对的两明两暗的角门,是皇帝和文武官员进出行宫的通道。

过禅门进入第一道院落,中心位置是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 ,平面呈六角形,面积53平方米,十二根朱红抱柱擎托着六角重檐攒尖顶的伞状黄色琉璃瓦屋面。因其为皇家敕建,黄色瓦饰,形状如伞,人们又称之为皇伞。碑亭正中耸立着一块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镌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圣旨全文,主要内容记叙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庙的原由和修建的经过。碑身的背面刻有乾隆22年第二次下江南时,第一次下榻此处所题写的御笔诗文:皇考勤民瘼,龙祠建皂河,层甍临耸坝,峻宇镇回涡,毖祀精诚达,安澜永佑歌,彭城将往阅,宿顿此经过,捍御方多事,平成竟若何,所希神贶显,沙刷辑洪波。碑身、碑帽的两面分别镌刻有乾隆27年、30年、45年、49年下榻此处所题写的御笔诗文。碑座的赑屃兽,卷缩蹲卧,坚实有力。碑帽上缘和碑身四周精雕细刻着生动传神的五爪巨龙,流云袅袅,瑞气千祥,造型精致。整块御碑刻满了乾隆皇帝的圣旨和诗文,飘逸洒脱,端正秀气,国内极为罕见,文物价值甚高。尤其是御碑亭的设计,造型大方,凝重端庄,内外施柱,黄瓦红饰,充分显示了皇家建筑的特点、风格以及独有的高贵气质。特别是皇伞的攒尖顶,下端为倒的荷盆,中间六角圆柱上精刻着形象各异的十八罗汉像,顶端放置着象征皇帝至高无上的夜明宝珠,使整个御碑亭在第一进院落中耀眼夺目,金碧辉煌。

在御碑亭的两旁,建有钟、鼓二楼。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建筑的形制、布局、尺度相同,每座建筑面积103平方米,重檐歇山卷棚顶,屋面苫盖筒瓦。钟楼内悬挂着嘉庆18年马士魁敬铸的八角铁钟一口,钟重2000多斤。铁钟每只角上铸有八卦图文,钟体上缘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字迹端庄,苍劲有力。鼓楼内,摆放着1.4米直径的大鼓一面,龙铃虎环,鼓声浑厚。乾隆皇帝下榻此庙时,撞钟击鼓,两厢奏乐,以最高礼仪恭迎皇帝的驾临。平日里各殿宇檐角垂挂的风铃,在微风的吹动下发出悦耳的响声,衬托着庙内的晨钟暮鼓,罄声鸟鸣,回荡于殿堂之间,传布于云霄之外,使敕建安澜龙王庙更加威严、雄壮、肃穆和神圣。传说,每当洪水来临之时,龙王庙内钟鼓自鸣,声震数里,及时唤醒人们撤离险境,使百姓免遭洪水之灾。

御碑亭的北面是 。位于中轴第一道院和第二道院的相交处,占地面积66平方米,面阔四间,进深三间,怡殿正门悬挂法雨慈云大匾一块,殿内供奉杨、柳、杜、孟四大金刚坐像,分别持宝剑、雨伞、琵琶、蟒蛇,象征风调雨顺,佛像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威武刚烈。

第二进院落是整体建筑中心院落。御道上的主体建筑是龙王殿,又称绿瓦殿。龙王殿两侧对应的是东、西配殿。东殿供奉五湖神,西殿供奉四海-井神。十尊神像皆手捧笏板,列次伺拜龙王。龙王殿是该庙最具特色的主要建筑之一,殿宇重檐歇山,清式龙吻。黄、绿、蓝为主的六色琉璃瓦覆面,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435平方米。殿前白石月台,玉石栏杆。大殿额枋高悬福佑荣河镏金匾一块,月台左右各有一座宝藏库,昔日用来焚烧字纸。月台当中为祭龙台,台中有吨余重的大铁鼎一尊。整个龙王殿,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结构严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气韵无穷。大殿正中供奉东海龙王,为贴金坐像,神态端庄威严,令人肃然起敬。左右分列八大水神(俗称八大战将)。龙王象背后,绘有彩色壁画,画中有一大象,象身立一童子,手持一盆万年青,其意象征万象长青。这一院落中的所有建筑是该庙僧人日常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龙王庙,也是在这里朝政议事,敬神祭祖的。

第三进院落,是龙王庙行宫的最后一进院落,也是乾隆皇帝的寝宫。二、三院落的相交处横向轴线上建筑分别是灵宫殿和东西庑殿。庑殿是庙内的僧侣们用来读书赋诗和研究佛学的场所,也是皇帝驾临时,文武官员用来处理政务和娱乐休息的地方。灵宫殿东壁的王灵官手持七节长鞭,西壁韦驮神手捧降魔杵。正门上方悬挂福靖灵波横匾一块,乾隆皇帝驾临时,此殿又叫分宫厅。皇帝皇妃进入后宫后,其他文武百官一律禁止人内。

中轴线北端是 ,也叫观音殿。禹王殿属于宫式大作,重檐硬山,屋面饰黄色琉璃筒瓦和龙吻,大殿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360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坐落在青石板筑成的1米高的须弥台上,殿高20多米,是龙王庙行宫内最高的殿宇。底楼额枋上悬挂功崇利薄镏金大字的朱红匾额一块。大殿的明间南海观音趺坐在莲花座之上。二楼的楼板是由304块纵横组合的绘有龙风呈样彩色画面的木板吊制而成,对对龙风翩翩起舞,多姿多态,各不相同。东西两头暗间,分属方丈室和藏经室,由暗间扶梯登楼即可进入顶层。大禹王像就置于顶层的中央。乾隆六下江南,五次临幸于此都是夜宿于这殿宇楼上,人们称为正宫。与正宫相呼应的是位于正宫两侧的东宫和西宫,这是随同南下的皇妃们居宿的地方。院落内植有柏、柿、桐、椿、槐、杨六树,取意百市同春百世怀杨,象征大清江山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兴旺不衰。虽经近三百年来风雨剥蚀,柏树、柿树、槐树、杨树仍苍劲挺拔,枝翠叶绿,其中的黄杨树(又名千年矮),进入《世界名花草大全》。

与乾隆寝宫相配套的东廊院和西廓院,是东西宫的附属院落。位于寝宫横向轴线上。东廊院有僧房和斋室(亦称御膳房)20余间,西廊院有书房和客厅(亦称御书房)20余间。结构对称;形制相同。两廊院向南均设御花园,有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有牡丹、芍药、梅花、兰花,奇花异葩,四季飘香。显现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幽雅神韵。自清代以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为皂河安澜龙王庙庙会之日。届时众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拜佛,祈福求祥。附近山东、河南、安徽几省的行商坐贾、民间艺人也纷至沓来,云集皂河。一时间逛庙的、敬神的、看景的、购物的热闹非凡,木刀木剑红缨枪,桃猴玉兔青竹蟒,剪纸雕刻拨浪鼓,糖人泥哨小花棒应有尽有。这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是皂河镇内三大香会的绕街巡游,朝山祭祀。花船、花车、舞龙、舞狮,所有逛庙会的人们一起参拜龙王,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被列为苏北地区36处香火盛会之首。数百年来,岁岁如此,即使是10年文革的时候,也只是中断了宗教习俗的内容,其他的民俗活动从未间断过,可称得上中国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观。

皂河龙王庙行宫这一珍贵的古建筑群,在文革中一度遭到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八十年代初,经过几百年风雨剥蚀以及战乱和人为破坏的敕建安澜龙王庙,仍然以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古代建筑技巧,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省政府及省文物保护部门的专家多次对龙王庙进行考察和论证,认为敕建安澜龙王庙是全国众多乾隆行宫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唯一保持较为完好、且最具价值的清代北方宫式古建筑群。保护好这一清代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清代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九八二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十年来,省、市、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和国文物保护法》,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力度。1982年、1988年、1992年、1993年,省、市、县三级政府耗资100万元分别对龙王殿、御碑亭、钟、鼓楼等进行了大规模修缮。2001年7月,龙王庙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省、市、县人民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又重新制定了系统、细致的抢救方案和维修措施,第一期工程耗资250万元,第二期工程耗资145万元,使这一古建筑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各级人民政府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决心恢复敕建安澜龙王庙的历史原貌,发挥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