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再多全在身外,读书再少全在心里!你怎么看呢?
电子阅读应该也是快餐消费的一个衍生品,当然也有其好处,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性价比攀升、传播迅速和效率化阅读让其迅速的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所以传统媒体和报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继而转向多媒体传播,然而在一些领域,电子阅读还是有其局限性,拿我自己来说,读一些文学或者专业度比较高的书籍,
简言之就是需要揣摩和思考的书籍,电子阅读往往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且电子阅读快捷方便的特点并不是这些内容消费所需要的,伤眼睛不说,能否得到书中的精髓也只能另谈,因为有些书需要静下心来体会!
中学的时候,电子阅读开始在我身边盛行,电子书、新闻资讯、学习资料及课后习题答案,这些都是当时接触最多的东西,可能刚接触觉得挺新鲜没有什么不妥,也全盘接受了这种方式,甚至一度去下载各种书籍的电子版,图个便宜快捷。犹记的那年熬夜看小说的剧情,当时的《斗破苍穹》在校园风靡,每晚12点更新,就是应届的考生也不愿意放弃等待,第二天早上这就是谈资,想想也挺佩服当时的自己!
印象里最深刻的是初中,那时候绝大部分都是纸质化阅读,一本小说,一本名著,一本文学作品甚至于新发的课本,第一次打开一股书香味扑鼻,那个味多么令人神迷,闭上眼深呼吸一次闻个够。时过境迁,现在的阅读再也没有当时的那种雅兴,甚至没有从头读起的欲望,直接翻阅目录,挑挑拣拣一本书就算完了。那时候是没有标题党的说法的,也没有几张图片就抓住人眼球的尴尬局面,好的内容是需要沉淀的,标题和配图往往不是成功的关键。
最疯狂的那段时间,读一本书是一种奢侈,不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籍甚至于新发的大学课本,基本都是跳跃式阅读,哪有什么一目十行,不去关注罢了。内容付费时代到了,各种杂七杂八的新闻资讯和抄袭风靡,甚至占据各大头条,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百姓身边的大事小事不见怎么大火,反观娱乐八卦争抢头条,阅读量和关注度高居不下,我不禁要问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和处世原则,做好自己再去约束他人,做好自己从一本优质书籍开始,提升修养,磨炼品性,用理论去指导行动原则。
不要把所有时间都花在挣钱上,金钱是挣不完的,是身外之物,多了入不了心也带不走,而知识不一样,丰富的是内在,提升的是境界。为什么很多人金钱并不多一样活得洒脱快乐,这就是活的境界不一样,对价值的理解,对生活的解读往往都是切合自身实际的,多多少少随心,可能别人觉得少,但我觉得够了,这就是满足、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