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接触”为话题的作文

作文接触“零距离”

每次上课,一走进教室,立刻会听到一阵热烈的掌声。一年多来,我一直接受这种特殊的礼遇,简直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走过教室门口的老师,听到掌声,频频侧目,疑问与惊诧写在脸上:怎么回事?

有人会问,老师也有歌星、影星、笑星的魅力么?非也,这掌声可不是为我响起。原来,我们两个班在上课前都有个美丽的约定:课前三分钟读一篇作文或者其他精美短文,学生按座位次序轮流朗读。朗读前,掌声告诉值读的同学:欢迎你朗读;告诉其他同学:请安静,注意倾听。朗读后,掌声是向朗读的同学表示赞赏,表示感谢。

开展这一活动,可以说都是作文“惹的祸”。按规定,中学生每学期只写七篇大作文,这个训练量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平时不看不读不听作文,躲作文如避蛇蝎;写作文时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痛苦之状如上刀山下油锅,岂不苦哉!我经常思考,怎么能让学生不怕作文、零距离接触作文直至爱上写作文呢?有些小孩为什么怕陌生人?因为接触少,不熟悉。学生为什么怕作文?接触少,不熟悉。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经常接触作文呢?我发现,听读作文就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方式。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时间长了,自然会提高作文水平。另外,现代教育理念也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理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内心世界都潜伏着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表达、自我表现的愿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呢?

可惜三分钟的热度,听读作文的活动坚持了一周后,学生感到不新鲜了,读的和听的兴趣都有所下降,注意力不再集中,有些流于形式,这怎么办?如果强制命令执行,不但效果不好,还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必须转变学生的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为此,在一节课上专门讨论这件事,我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几篇作文:《长大的感觉》,《爸爸妈妈不“爱”我》------。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每篇作文的内容基本上都回忆出来了。说着说着,大家忽然发现,原来听过的作文在脑海里印象这么深,出人意料。看来,听觉记忆的效果远远好于视觉记忆,而且听觉非常轻松,不容易疲劳,这也许是人们喜欢听评书的原因之一吧。因势利导,我发出倡议:以听读为桥梁,让我们和作文实现“零距离”接触。明白这一道理后,学生读作文,听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听的多了,学生都觉得作文并不再遥远,和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可以顺手拈来。蓦然回首,原来,作文就在书中,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头脑里。

认识提高以后,听读作文的兴趣大增,学生主动找来许多短篇小说、精美散文读给大家听。余秋雨的《霜冷长河》、《文化苦旅》中一些优美深刻的短文也成了他们口中的“美味”和耳中的“妙音”。还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大作”读给同学们听。听多见广,日积月累,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素材丰富了,思维活跃了,读写能力自然就得到很大提高。二班的付伟根同学在去年的全市初三学生读写竞赛中还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发现了新问题:班里的掌声不如当初那样热烈。因为每天都鼓掌,有些学生感到厌倦。我给学生分析:“你尊重别人,别人就尊重你,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你鼓励别人,别人就鼓励你,鼓励别人就是鼓励自己;你为别人鼓掌,别人就为你鼓掌,给别人鼓掌就是给自己鼓掌。所以说,你每天都热情的给同学鼓掌,轮到你上台朗读时,就有五十多位同学把掌声还给你。你哪里是给同学鼓掌呀,每一次分明是把热忱的掌声送给自己呀。为自己加油,为自己喝彩啊!这不正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么?人生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认可、赏识、鼓励、关注、重视,我们谁不是这样呢?”在一双双明澈的眼睛里 ,我发现学生的思想正在不断的成熟。

从此,班里的掌声按时响起,读作文前的掌声是欢迎,是鼓励,读作文后的掌声是喝彩,是感谢。因为有掌声,读的更加从容自信,感情充沛;听的更加聚精会神,专注投入。因为有掌声,学生提高了读写能力,也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尊重。因为有掌声,学生看到了成功,增强了自信,拥有了一种被他人认可肯定的满足感。有位同学叫李付鹏,有些口吃,羞于表达。上课的时候为免尴尬,老师一般不提问他。快轮到他读作文了,班长建议让他弃权。我考虑了一下,说:“朗读,是他的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剥夺。从哪里跌到,就从哪里爬起来。我们应该给他这个难得的锻炼机会。”那天,听着李付鹏结结巴巴的朗读,看着他那涨红的脸,我担心学生们会失去耐心。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全班的同学都安静专注地注视着李付鹏,眼神里都写满了谅解、期待和鼓励。同学的鼓励使他逐渐镇静下来,终于用了比其他同学多两倍的时间读完了一篇作文。我满怀深情地说:“谢谢同学们,给了自己一个听的机会,更是给李付鹏同学一个锻炼的机会。”那次掌声,比以往更热烈更持久。以后的语文课,他都敢积极举手发言,表达也越来越流利。

就这样,听读作文的习惯一直坚持到初中毕业,时间之长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学生都明白:掌声,是为自己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