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源头是贾冰、赵本山,还是他自己?
小沈阳曾经在《我就是演员》中表示自己不再演小品了,小沈阳说:“因为自己研究不出来好的包袱,没有特别好的事,不新鲜了。小品现在都是喜头悲尾,自己不喜欢。而自己希望可以从头到尾的把观众逗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品进入了错误观念,无论搞笑幽默工作能力怎样,结尾一定要催人泪下,不是儿女私情便是胸怀天下,好像让观众们哭变成了考量小品高级或是完善的要素!
《金牌喜剧班》中,陈佩斯对王喳喳的《电梯奇遇》进行了深入灵魂的痛批,认为这是一个缺少喜剧内核,强行煽情的半成品。而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喜头悲尾这种低劣的处理手法作祟。
“喜头悲尾”从谁开始的?在《欢乐喜剧人》第四季的舞台上,贾冰的每一个作品都是这种套路,比如《当外卖来敲门》、《深夜麻辣烫》、《光明的故事》、《爱的专车》、《甲方乙方》等,不管前面有多搞笑,或者有多尬,结尾处一定让人潸然泪下!赵本山和宋丹丹、刘流合作的《奥运火炬手》,结尾也是煽情的,拔高主题的!
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的《王爷与邮差》最后也是煽情了!于是问题来了,既然这些所谓的大师,所谓的冠军,都煽情过,为什么之前的观众没有吐槽或者厌恶,而无法接受后来的作品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以前的人虽然在结尾处拔高主题或者煽情,但都是建立在前面有足够的铺垫,足够的搞笑,足够多的包袱,结尾与过程是一气呵成的,不会让人觉得有任何违和感,最为关键的是,他们的包袱都让观众笑了!
反观现在的喜剧人呢,真的是鱼龙混杂,自身能力不行,加上一些演员、主持人来跨界,弄得整个行业都乌烟瘴气的,他们哪里管观众是否笑了,他们最在意的是观众是否哭了,是否感动了!
小品作为文艺作品的一种类型,也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人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开心一笑,开心一笑是衡量小品成功的关健。但是,无论哪一类文艺作品,首先要讲政治,第二是弘扬正气。第三才是艺术 。充满正能量,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多年来文艺界过度追求金钱,让文艺人和文艺作品充满铜臭味,使小孩子都立志长大当大明星,住豪宅,开豪车,可见影响何其深远。
在这个追星的时代,牢牢把握方向,弘扬正气,树立道德模范,倡导诚信友爱、爱岗敬业、尊老爱幼的良好风貌,歌颂英雄事迹,歌唱英雄人物,让正气压倒歪风,这些才是文艺界、文艺人首先要做的,因为文艺作品带有引导性,新时代人具有跟风性,管控不好,危害极大。
至于小品“喜头悲尾”,个人认为不是衡量小品质量的关键要素,关键要素在于是否让人们满意,是否让人们开心一笑,让人放松身心,开怀畅笑的小品就是好小品。
春晚语言类节目开始变得索然无味,其实就是“喜头悲尾”作品大行其道开始打着喜剧的幌子,包袱笑料少之又少,于是将戏核放在了结尾,用一个强行泪点来试图升华主题,但观众感受到的,只是满屏的尴尬。
喜头悲尾的根本就是能力不足,而这种困境每个创作团队都会遇到,只是早与晚的问题。现如今为什么喜头悲尾变成了舞台常态呢,原因就是现在娱乐形式太多,而且挣快钱的渠道也太多,上网做个视频都能挣钱,写明星八卦就能百万加,讲脱口秀掺私货搞男女对立,比正经讲段子还火。
以某相声宗师为例,十年如一日的调侃搭档家人,或者就是讲一些鸡汤道理,给粉丝洗脑上课,结果照样卖票挣大钱。这种大背景下,哪儿还有人愿意正经创作,你们这帮受众就只配得上喜头悲尾,或者洒狗血的作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