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中的玉器,为什么又像猪又像龙,他们到底崇拜什么?
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采用了动物的造型,其中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C?形,成为现在华夏银行的标志;而另一种则为?猪?形,肥肥胖胖的,憨态可掬。那么,同一个地区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的信仰崇拜?
(一)红山玉猪龙
第一类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龙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平齐又微微上翘,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粗壮的龙尾内屈,迎向龙首,整个身体构成一个反?C?字,为中国早期龙的形象,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体型最大的玉龙,也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很多人认为这种玉龙的原型并不是猪,关于这类龙形颈上的长鬣,有人认为其为马鬃,故而提出?马龙?一说,岂不知,这正是表现野猪最为形象的特征,《礼记?曲礼》:?凡祭宗庙之礼豕曰刚鬣?由此看来在描绘猪的形象的时候,还是比较看重猪的鬃毛的。所以,其实这类玉龙虽说更像后世的龙,但其原型应该与第二类相同,其原型都是野猪。
第二类玦形龙 ?又被称为?玉猪龙?,除其中四件为考古发掘出土外,其余亦为征集和传世品,是红山文化龙形玉雕中最多的一种。这件玉猪龙为白色蛇纹叶岩,兽耳肥大,面部阴刻圆形目,睛边有双圈扇形眼眶,鼻间有多道阴刻皱纹,吻部稍突、犬齿外露,口部刻有獠牙,嘴与尾相接。背部蜷曲如环,扁圆厚重,光洁无饰,环孔和背上小孔皆对穿而成。
(二)为何崇拜猪
兴隆洼文化的经济形态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农业虽已发生但十分微弱。兴隆洼遗址中大量的动物骨骸来看,狩猎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到了红山文化时期,农业高度发展,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进步。但通观红山文化出土的生产工具,似表现出农业与渔猎业并重的经济结构。
畜养家畜素与原始农业相随,从最初狩猎的野猪到驯养的家猪,红山人与猪类动物最为熟悉,因此将对于龙的崇拜用猪型加以表示出来。目前所知红山文化的20余件玉猪龙,除个别细部有所差别外,其整体形态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特别是玦形龙的吻部、均作大口、而且嘴上无一例外的均有多道沟纹状的褶皱,这无疑是猪嘴的典型特征。
玉龙又作珑,《说文》:?珑,祷旱祈玉也,龙文,从龙,龙亦声?即这种雕刻成龙形的玉是用来祷旱求雨的,谁来求雨,自然是部落中的巫师。至于猪,在古代也被视为?水畜?(《毛传》郑笺:?豕之性能水?;郑氏注月令:?彘,水畜也?,因此在祈天、求雨等祭祀活动之中,自然将其选择为沟通人神之间的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