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一、西汉:儒学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 :“儒 家者流……游文於六经之中, 留意於仁义之际, 祖述 尧 舜 , 宪章 文 武 , 宗师仲尼 。 ”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 :“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 文。”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 孔子 学说含有多面性, 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 孔子 学说中演绎 从 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二、程朱理学: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 观,但是也有低迷时期。

魏晋时期儒学的地位被道教玄学替代。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 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程朱理学为儒学主流,尊周敦颐、程颢、 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但陆九渊与程朱理学不同,另有一套 “明心见性”、“心即是理”的哲学观点,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 元明清时期, 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

南宋 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 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他还同朱熹辩论 过“无极”、 “太极”等问题, 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 被称为“心学”。 陆九渊弟子很多,著名的有杨简、袁燮等人 ,杨简将“心即理”进一步发展成为“万 物唯我”的唯我主义。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陆学影响不如朱学 大。

四、明代中期:陈献章由朱学转向陆学。

王守仁更是集心学之大成,并提出“心外 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推行“致良知”的方法,认 为“良知”就是“天理”, “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同时提出“知行合一”的革命性 观点,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 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明代后期,王学大盛,出现了众多流派,其中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 学派和李贽等人影响较大。泰州学派内部各人思想不尽相同,但有个***同的趋势,就是 强调儒家的“圣”、“贤”是人人可成的,即便是“农工商贾”也可以成圣成贤,声称 “人人天地性,个个圣贤心”。李贽还提出“是非无定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 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