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慕侠:周恩来的武术老师,听说爱徒被抓,直接找到省长曹锐理论
从1920年1月开始,直隶省省长曹锐的办公室电话就没闲着(当时天津为省会)。
这些电话多数都是教育界名流打来的,有德高望重的名士严修,有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还有一堆有头有脸的文化名人。他们打电话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当局能释放周恩来等20多名进步学生。
除了电话,省署外面还天天聚集着一群又一群的学生,他们打着各类“扎眼”的标语,分明是要和自己作对。这一切,都让曹锐头疼得很。
当初抓这些学生时,曹锐或许想到事情会闹得这么大。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些抗议军警、天天嚷着爱国却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而已,只要他们能乖乖认错,并答应出狱后再也不给当局添堵,放他们也不是问题。
谁知这些学生个个都是硬骨头,特别是带头的周恩来,是一句都不肯服软,这让曹锐气不打一处来。可偏偏打来的这些求情电话里,左一句右一句提到的就是这个周恩来。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有一天省署还来了位武术界的扛把子:韩慕侠。他也是来为周恩来说话的。
韩慕侠在天津城的名气有多大,曹锐清楚得很。他是天津城最有名的武术高手,与霍元甲齐名,人称“玉面虎”。年少时,他就走遍大江南北,先后拜周义斌、张占魁等9位高手为师,学习了形意拳、八卦掌。35岁时,他回到天津,在宇纬路创办起武馆。
说起来当时天津的武馆师傅也不少,但韩慕侠只花了几年时间,就声名鹊起。1918年,当打遍欧美多国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尔来到中国,在擂台上叫嚣着“堂堂中华,果真没有能人吗”时,韩慕侠站了出来,立下“生死文书”,仅用几招就打得对方心服口服。
这件事不只传遍了天津城,还传到了上海、北平等地,连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都给他的武馆题写了块“武术专馆”的匾额。
从那以后,多少人带着大把的金银慕名前来,要拜韩慕侠为师。可韩慕侠却始终高傲得很,他收徒有自己的规矩:首先,要确实是习武的料;其次,为人要正派,看不顺眼的纨绔子弟、小混混他一律不收。正是因为做事讲原则,年纪轻轻的他很快成了天津武术界的扛把子。
听说韩慕侠来了,曹锐自然不敢怠慢,他知道这个人背后是天津城的数个武馆和一群能打的高手撑腰。他赶紧让人把对方请进了办公室。带着笑意,曹锐说了这样一番话:
曹锐这话说得很客气,但显然是在找借口,还是不想放人。韩慕侠虽然是个习武之人,书也读得不多,但也听懂了对方的意思,直接质问道:
韩慕侠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周恩来等人所行之事,在当时是合法的。“岂不让人耻笑”6个字,说得一点儿都没错。曹锐知道自己理亏,自然不敢再说什么,只能毕恭毕敬地送走了韩慕侠,表示自己一定会慎重考虑。
韩慕侠走后,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各界人士,也都纷纷站出来,给曹锐施压。半年后,经过多方努力,周恩来等人终于被放了出来。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营救进步学生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名士的风骨。在很多人看来,文化界、教育界人士救这些孩子是正常的,为何武术界的韩慕侠也参与了进来呢?
原因很简单:韩慕侠是周恩来的武术老师。
建国后,周总理走访各国从事外交活动时,大家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总理的腰和背,总是挺得笔直,哪怕是坐在很软的沙发上,他也一样能做到这一点;总理去极寒国家时,接他的外交官经常是穿着各类厚厚的衣服,但他仍穿着那件黑色的呢子大衣,帅气十足。
于是不少外国人都在猜:周恩来是不是学了什么东方的“独特武学”?
其实这一切除了源于总理平日里爱运动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曾跟着韩慕侠学过武。
周恩来第一次见到韩慕侠,是在南开大学的武术课上。当时韩慕侠在天津城已很有名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芩亲自拜访,才把他请了过来。那时,张校长还生怕请不动他,毕竟学校经费有限,要是韩慕侠真谈起工资来,数额肯定是自己出不起的。但韩慕侠说的是:
之所以说“二位先生”,是因为张校长为了说服他,还专门搬出了校董严修。韩慕侠的这番话,让张校长大为感动。
彼时的中国,就像陷入泥沼中的马车,多少人虽期许着它能奔向美好的未来,却又不肯、不敢、不能出手推它一把。韩慕侠显然不是这种人。
这一点,让年少的周恩来很敬佩。所以自打韩先生来了南开,周恩来就一心想找机会单独拜他为师,跟他学武。只是那时候的周恩来不知道怎么开口,自己只是个穷学生,连在南开的学费都是因为成绩好才被免了的,他上哪儿找学武的钱呢?
想来想去,周恩来还是打算去找老师谈一谈。于是,一天晚上他便去了武术馆。韩慕侠很客气地接待了他,还很热情地问他:
原来韩慕侠早在几天前就见过周恩来。那时候他作为学生代表,在公园里和同学们一起演讲募捐。台上的少年侃侃而谈,让韩慕侠听得忘了时间,那些文绉绉的大道理,自己虽说不出来,心里却一百个赞同。
听说周恩来是来跟自己学武的,韩慕侠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钱不钱的,无所谓了!
这一年,周恩来17岁,韩慕侠38岁。他们之间有很多不同,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不同的是,周恩来出自书香世家,祖父曾当过知县,虽然现在家道中落了,但他仍是江南来的才子。而韩慕侠则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记忆里家中就没什么读书人。后来在老家日子过不下去了,父亲就带着他到大户人家做佣人。要不是恩师周斌义意外发现他是块学武的料,他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给有钱人家卖命。
相同的是,他们都知道,这个国家“病了”。他们都穷过、都受过苦,他们都想改变这一切。
从那以后,周恩来就成了韩家的常客。据后来韩慕侠的女儿韩小侠后来回忆,那时候父亲经常拿周恩来来教育她和哥哥,他总是说:
“翔宇”是周恩来的字。听话、肯吃苦,是韩慕侠对周恩来最深的印象。周恩来没有从小练武的底子,为了学好,他总是比别人更刻苦。每次人家都走了,他还拉着师父练习,而韩慕侠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他。
作为回报,周恩来没事就给师父讲他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每次,韩慕侠都听得津津有味,还总让儿女们跟着他学。
彼时的韩慕侠还想不到,自己这个小徒弟的将来会给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带来什么。对他来说,当时的周恩来是爱徒,更是知己。
既然拿周恩来当知己,自然就该待他与其他人不一样。为此,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僧王宝刀”,让周恩来用它练习。
这让很多来得更早的学徒羡慕得很,要知道这是师父最喜欢的兵器之一。
这把刀原本是清朝亲王僧格林沁的随身兵器,后来他把它赏赐给了天津的盐商海张五,感谢他在抗击英法联军时做的贡献。韩慕侠曾救过海张五一命,对方便又把宝刀转赠给了他。这么多年来,韩慕侠很少把宝刀拿出来给徒弟们看,现在却拿来给周恩来当练习用刀。
宝刀就该配英雄,看着周恩来四处领导学生救国,韩慕侠已认定周恩来配得上这把刀。
如果日子能这样继续下去,周恩来或许能成为一个武术高手。但他当时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在思考如何能让这个国家走出泥泞。和当年的鲁迅等人一样,他选择了去日本。
爱徒要走了,韩慕侠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他就说了一句:
最后韩慕侠给了周恩来多少钱,周恩来有没有要,我们如今都已经查不到相关资料了。但对于当时的周恩来来说,这段话无疑是很暖心的。
彼时的周恩来只是一个穷学生,没有背景、没有人脉,与很多去日本求学的望族子弟相比,他注定要吃很多苦的。“出门一日难”,漂泊在外这么多年,他深知这个道理,而韩慕侠首先想到的正是这一点。
师徒两分开后,一直保持着联系。周恩来有空时,会给韩慕侠写信。甚至一向不太爱照像的他,还照过小像寄给师父。
再见面时,是南开学校成立大学部后,在日本吃过不少苦的周恩来又回到了南开上大学。刚安顿下来不久,周恩来就去武馆见了韩慕侠。此时的周恩来,已经不再稚嫩,韩慕侠见到他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这一年,周恩来21岁,韩慕侠42岁。能与徒弟重聚,韩慕侠开心得很,但周恩来却没怎么来练武了,他有更重要的使命。
因为这一年是1919年,在距离天津100多公里外的北平,另一群年轻人以极大的勇气发起了一场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五四运动。
周恩来作为天津学生领袖,自然要加入。那时候的他忙着和同学们参加各种游行,各类演讲。为了将规模扩大,周恩来想到了在河北公园办一次“国民大会”,让各行各业的人都加入他们。
想法是美好的,但对于这群没什么 社会 关系的学生来说,太难了。周恩来想来想去,找到了韩慕侠。不得不说,年纪轻轻的周恩来确实是很聪明的。只要师父能到场,一方面,同学们的安全问题会有一定保障,毕竟他是武术高手;另一方面,师父是天津这地界儿的大名人,他要是肯来助威,那肯定能吸引很多民众前来。
得知周恩来的来意,韩慕侠满口答应,他这样说:
第二天,在公园里,周恩来看到的不只有师父一个人,还有一帮武馆的师兄们。一身行武打扮的他们,在人群里与其他人看上去完全不一样。他们中有很多人,可能根本不认识横幅上的字,但大家都知道这群年轻的学生在为这个国家拼命。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韩慕侠等人都成了学生们的“护身符”。到最后,得知周恩来办报经费不足,在外面搭台子搞义演时,韩慕侠还做了一件让大家都没想到的事:
亲自登台表演武术
当时这件事,算是天津城里的新闻了。一代武学宗师,在公园里表演,只为吸引路人的目光,这事对其他大师们来说,显然不算是件有面子的事。
韩慕侠这样做一来是出于为国之大义,多年后金庸先生总结我国的传统武侠的精髓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韩慕侠此举,担得起“大侠”二字。
二来,他是出于对周恩来的师徒情义。对于周恩来想做的事,他总是无条件地支持。为了他,他可以不在乎什么面子。
在韩慕侠的影响下,好几位天津有名的武术界人士也都响应,前来义演。最后,在很多人的帮助下,募捐的效果是极好的,周恩来等学生主办的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顺利出刊。
学生们的勇气终究还是让当局害怕了,他们开始不断逮捕进步学生。为救同学,周恩来作为学生代表进省署与当局谈判,可惜他们进去了就被关了起来。这就是文章开头说的周恩来等20余名学生被捕事件。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为何 韩慕侠一听到周恩来被抓,就会直接找到省长曹锐了。他和周恩来之间,早就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知己情。
出狱后,周恩来被南开大学开除了。这事不能怪校长张伯苓和和校董严修,这是受到当局不断施压后,他们想到的权宜之计。随后,张、董二人便设立了奖学基金,送周恩来到欧洲留学。
知道周恩来要走,韩慕侠资助了他路费。提到这,可能很多朋友都会觉得,每次周恩来留学,韩慕侠都要资助,他是不是很有钱?
非也!受到周恩来的影响,韩慕侠当时收的徒弟里有两类人是最多的:一类,是和周恩来一样的南开大学学生,教他们是希望将来他们能保护自己。另一类,是和他自己一样,出身穷苦人家的孩子,教他们是希望将来他们能凭此混口饭吃。而这两类人,其实都是没什么钱交学费的。自己也并不富裕,还有儿女要养活,但韩慕侠对周恩来就是这么舍得。
这次离别后,两人的交集就少了很多。
此后的周恩来,终于扛起了 历史 赋予他的重担,开始为苍生立命。
而韩慕侠也如他的名字一样,终于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大侠”。他受邀当上了“武术团”的教官。在民间,“武术团”有一个很霸气的名字,叫:大刀队。
大刀队的成员,不穿军装,一幅习武之人的装扮,上身穿着蓝褂、下身穿着黑裤。他们不爱用枪,就爱用大刀,凭着好身手,令日本人闻风丧胆。那时候天津城有这样一首歌谣:
这里说的“十二个铜板”,指的是大刀队成员的军饷。十二个铜板,数额不多,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做这些不是为了钱,而是心中藏着为国尽忠之心。
1933年,3万兵力抢占喜峰口,大刀队迎难而上,在毁掉多门大炮后,队员们基本都英勇牺牲了。此后,55岁的韩慕侠回归武学界,办他的武馆。
多年后,提起韩慕侠和大刀队的事,天津的很多老人仍记忆犹新。在中国这样一个尚武的民族,这群手拿大刀的勇士们,给所有习武之人做了榜样。
不再继续上战场了,韩慕侠在自家的武馆也一样发挥着作用,他训练出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名气也越来越大。最后一位大军阀找到了他,出价每个月200块大洋,让他去给自己带兵。
对于这种只知道在乱世中争抢地盘的军阀,韩慕侠打心底就瞧不起。但他知道凭他一己之力很难与有枪有炮的军阀抗衡,所以他做了一个令人心疼的选择:
从房顶跳下来,故意摔伤自己
自那以后,这位曾经名震武术界的宗师,落下了终身的残疾,再也无法拿刀剑了。
很多人为他痛惜,觉得他本可以不必这样“意气用事”,本可以权衡一下,找找折中的办法。但韩慕侠就是这样一个习武之人,他的人生哲学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年少时,他是一个武痴,从十几岁开始就一门心思习武,走遍大江南北拜师学艺,这是他作为一个习武之人的执着。
30多岁,他遇到了周恩来,从一开始就认定其为一生的知己,助他办报、助他留学、为他与省长理论,这是他作为一个习武之人的义。
50多岁,他成了大刀队的教官,这是他作为一个习武之人的侠气。
他的一生,活得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或许这就够了。
1947年,韩慕侠因病离世。他至死都没有看到周恩来当上总理的那一天。他估计也想不到,在多年后会有人把他的事写成书、以他为原型拍影视剧。又或许这一切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习武之人,图的就是一个快意恩仇。他这一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结交了周恩来这样一个知己,他活得痛快,不是吗?
侠义精神在我们这个民族传了几千年,从《史记》开始,史学家就将各类游侠的事,以极客观的笔触记录了下来。
到了韩家,这种侠义也由韩慕侠传到了他的儿女身上。他的儿子韩少侠在父亲去世后加入了解放军,建国后又去了朝鲜战场。退休后,他和父亲从前一样开始收徒。
晚年的周恩来,看到警卫班的小伙子们练擒拿时动作不规范,总爱上前指点他们两句。心情不错时,他还会打上一整套拳法。周总理都不太会说起从前的事,可每当这时候,了解他的老警卫们都知道,这些是韩慕侠当年教他的,他一直记得。
之所以写这样一篇长文,是因为前段时间写到周总理在欧洲的留学生涯时,笔者曾用“文武双全”来形容年轻的周恩来,当时有读者不太理解,他认为:周恩来能文是肯定的,为何说那时候他就能武呢?
本文就以他和韩慕侠相处的往事,来说明此事。除了让大家明白,总理担得起“文武双全”这个词之外,也以此文来纪念一代武学大师、“玉面虎”韩慕侠先生。 历史 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对昔日的师徒如今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之间的这些点滴不该被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