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是如何限制皇权的?

宋朝,在众多史学家眼里,它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为富庶的一个朝代,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在那个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其实除了经济方面,宋朝的政治风气也是有别于其它朝代的,之所以宋朝的政治能够那么清明和自由,主要是得益于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对皇权起到了限制作用,那么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是如何限制皇权的呢?

士大夫:指古代社会对士人和官吏的统称。

《周礼 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重文轻武的国策背景

宋太祖通过南征北战统一中原建立宋朝政权之后,他深刻体会到了?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通过?杯酒释兵权?的高超政治削弱了武将兵权,不久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尊崇文人的政策措施,例如完善发展科举制度,给予了文人步入仕途的机会。这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宋朝的君主对文人非常尊重,很少杀害上书言事的文人士大夫。

《宋史》记载: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详。

正是因为有一个这样的政治环境,文人士大夫才能在朝堂上大书己见,即使在皇帝面前,他们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据理力争,这可是明、清两朝时期的士大夫不敢想象的事情。

宋代《神童书》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抵制皇帝命令

抵制皇帝的旨意是宋朝文人士大夫们限制皇权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之所以士大夫能有这种勇气抵抗天威,除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背景之外,还和一种名为?封驳制?的政治制度有关。

封驳?即不起草、不颁行皇帝的旨意。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至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在宋朝时期,封驳司、给事中、中书舍人等文人士大夫能够行使封驳诏命之职权。

如《宋史 李沆传》记载,宋真宗曾派特使持亲笔诏书见宰相李沆,诏书中言明要封刘氏为贵妃,但李沆认为这有背法礼,就在使者面前将宋真宗的诏书烧毁了,并且让使者传话给宋真宗:?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便不了了之,宋真宗碰了钉子,李沆也没受到处罚。

如此看来,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封驳职权实施,能够有效的制止皇帝草率的决定,同时对限制皇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抨击、劝谏皇帝

封驳?有着历代传统和制度的保障。而当面抨击、劝谏皇帝则体现了宋朝士大夫为官的精神气质,同时能够给皇帝施加舆论上的压力。

如宋太祖曾迷惑一女色,在受到百官的批评后为寻解脱便将该女子杀害。韩琦在审阅《三朝圣政录》时发现此事,不满,言道:?此岂可为后世法!己溺之,乃恶其溺而杀之,彼何罪?使其复有嬖,将不胜其杀已。?非常直接了当的指责宋太祖不自律且滥杀无辜的做法。

在如宋理宗时期,枢密副都承旨王伯大曾对皇帝说:?陛下亲政,五年于兹,盛德大业未能著见于天下,而招天下之谤议者,何其籍籍而未已也?议逸欲之害德,则天下将以陛下为商纣、周幽之主?。当面指责宋理宗在位时期毫无政绩,并将他比作商纣王、周幽王这种亡国之君,可谓是丝毫不留情面。

教育?皇帝

无论古今,?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皇帝也是如此,尤其是年幼的皇帝,教育关乎着一个君主的养成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也正是如此,古代才会有?帝师?,皇帝也要士大夫的儒学教育。加强对皇帝的教育也会是限制皇权的一种未雨绸缪的方法。能够有效的塑造君主的价值观、树立明君形象。

如王岩叟曾问宋哲宗:?陛下宫中何以消日??。宋哲宗答到:?并无所好,惟是观书?。王岩叟又补充道:?大抵圣学要在专勤,屏去他事则可以谓之专,久而不倦则可谓之勤,如此,天下幸甚!?意在敦促皇帝多读书少管他事。

利用神权限制皇权

中国封建社会自古就有?天子受命于天?的说法。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曾提出?天人感应?论。认为君主为政应?法天?行?德政?,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谴责君主,如果君主不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董仲舒的这种?天人感应?理念也收到了历朝历代沿袭,成为了制约皇权的一种理论依据。

如宋真宗时期遭遇蝗灾,皇帝问翰林学士李迪如何治理,李迪说:?陛下东封时,伐木除道,大兴土木建造皇宫,这比以前伐木规模多了十几倍,所以今年的蝗灾是天意啊。?通过将蝗灾和皇帝大兴土木兴造皇宫联系起来,指责皇帝的行为触犯天意,宋真宗浑然明了便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