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而食,析骸以爨(cuàn)
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有这样一句话,“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初读此句时,只知易子而食,不识析骸以爨,翻开字典查得,爨:烧火煮饭。析骸以爨:劈开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历史上就有了吃人的先例,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性初醒,吃个把同类本是平常,只是现今已不可考。
自有文献记载开始,最早最著名的恐怕就是亲口吃下儿子的西伯姬昌了。看过《封神演义》的人应该对这一段印象颇深,纣王抓了西伯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作为人质,伯邑考一心为国惹怒了纣王,引来杀身之祸,即使身死也不足以平息纣王的怒火,一气之下将伯邑考烹为肉羹,并赏赐给姬昌品尝,姬昌虽然明阴阳懂八卦,明知盘中肉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却为了活命铲除纣王不得不装作毫不知情,吃下亲子。别说是亲子,即使饥荒年代易子而食也是有悖人伦的。
汉献帝兴平元年就是这样一个饥荒年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三国演义》中津津乐道的故事只属于英雄豪杰,真正属于百姓的只有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干旱数月,颗粒无收,贪官污吏们不顾百姓死活,克扣百姓赖以活命的救济粮,羸弱的孩子、妇人变成了口中肉、心头血,“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并不是空穴来风啊。
要说饥荒之下人的求生本能引发了易子而食的悲剧,那么刘安杀妻呢?听闻刘备投诉,杀了妻子只为刘备饱餐一顿,刘备得知刘安杀妻款待后,大为感动,待得投奔曹操后对刘安大肆封赏。在当时的年代,杀了一个女人,换来荣华富贵,想来是极为划算的。但是同为女性,我只能悲叹冷兵器时代女人与牲口同等的地位,也许连牲口也不如,毕竟旧时还有一条不宰耕牛的律例。
不仅仅史书上有记载中国吃人的历史,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对吃人这一项“传统美德”也有所涉及,例如《水浒传》,这是我看过的吃人烹饪方法最全的文字了,简直可以做一档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人肉。最简单的烤着吃,复杂一点加上蛋花打个醒酒酸辣汤,再就是孙二娘的拿手绝活——人肉包子,相比前两样,人肉包子要更出名,工序也更复杂一些,毕竟还要和面。
在书中,作者施耐庵对人肉的吃法很是在行,就拿这道醒酒酸辣汤来说吧,取心肝前,一定要用冷水浇在心窝上,散了热气,此时取出的心肝口感更好更脆。这种吃法不知是作者杜撰还是自古就有,但是更多的证据证明以人肉为佳肴是自古就有的,纪晓岚的《菜人》,夏敬渠的《野叟曝言》,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等等,若是这些都过于陌生,鲁迅先生笔下的鲜血馒头该是耳熟能详了吧。
自古至今,吃人永远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行为,即使吃人现象不复存在,这种对食人的恐惧仍旧延续了下来。美剧《行尸走肉》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剧情发展到后半段,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再是丧尸,而是同类,缺衣少粮的境遇下,丑恶的人性迫使人类自相残杀,将敌人变为食物。
《三字经》开篇首句即为“人之初,性本善”,但我却更愿相信荀子的“人性本恶”。人性的贪婪不正是造成种种悲剧的罪恶之源吗?!
无戒21天日更挑战营第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