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的八极拳法的传播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讲传授源流的,不然就会视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武术自古以来都是以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授形式,所以它就更加重视传授源流。特别看中师承关系。传授渊源的祖述和尊荣,是武术界长期以来普遍遵奉的传统规距。 据《八极拳谱》记载:“乾隆四十四年(1780)沧县东南乡孟村镇吴永者与吴钟相遇,经叙谈都是天方教人,与钟言技至为投契。”吴永,字辉庭(1762-1843)练武多年,久闻后庄科村有吴钟者乃当代武林泰斗,技艺超群,久有投其门下之意,因吴钟在武林中名份极尊,始终未敢冒昧拜见。事后吴永请本教名望高者到后庄科以重礼多次诚聘,吴钟方应允,但有两个条件:一是习艺者必须姓吴,二是习艺者必须是回族。谈罢,吴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1)携其女吴荣客居孟村镇设场授艺。孟村人丁孝武闻吴钟来设场授徒,欲拜师学艺,吴钟拒收。后经吴永向师再三恳求,加之丁吴两院多人说情吴钟才答应收下。吴钟遂将“八极拳,六合大枪法及各种器械以及练气、养气”等术奥妙,盖传于其女吴荣、弟子吴永、丁孝武。乾隆六十年(1796)吴钟年迈加之其女吴荣待婚,便回归故里。嘉庆十七年(1813)吴钟寿终正寝,享年九十岁。如今吴钟之墓在后庄科犹存。 孟村镇人吴永、丁孝武经钟师多年指授,复经近二十年的苦功,随大精其术,而远近驰名。嘉庆二十年(1816)春,吴永、丁孝武征得师姐吴荣同意,便在孟村设场传艺,广收弟子,拜师受业者甚多,而择其良纳之,不等者去之。其弟子成名者有:孟村镇吴彤云(吴永子)、吴凌云(吴永侄)、王长锡、王世同、杨德元、丁占田、丁怀德;罗疃村张克明、李大仲。功标方志、著名者有罗瞳张克明、李大仲,孟村王长锡、王世同被称为八极拳门初期“四杰”从此八极拳在孟村历代传承,经久不衰。武功卓著者有:吴永、丁孝武、丁占田、丁怀德、吴彤云、吴凌云、王长锡、王世同、杨德元、吴灵春、高名山、焦文明、吴坤、吴恺、吴梅、吴连城、高汝喜、曹景田、刘虎臣、尹良田、强瑞清、高贵林、季云龙、季伦芳、季伦辉、季伦俊、季殿辅、齐云龙、曹宝合、丁玉林等。故孟村是八极拳的发祥地。 据《直隶沧县八极拳门圣贤俊才传记》记载:“道光二年(1822)二月,罗疃村李大仲经好友王世同引见,备重礼投孟村拜丁孝武为师习八极拳,递贴拜师之日吴永、丁孝武请师姐吴荣到孟村。吴荣见李大仲身形矫健,基功颇深,天资聪颖,是难得的可造之才,高兴地曰:如能收此徒唱三天大戏而心慰”。吴永、丁孝武知师姐之意,说如师姐喜爱,让他做我们姐三个的弟子如何,吴荣应允。从此,李大仲随吴荣、吴永、丁孝武三师门下受业,得其真传。 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沧县志》记载:“李大仲罗疃人,在八极门为吴钟之女吴荣之弟子。练指如殳,以触壮士皆颠扑数步之外”《沧州武术志》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李大仲应张之洞之聘,任翰林院武术教师兼镖师。一日,李正授武,一位金钟罩习练者仰首走来,将石磨悬于梁以撞击,之后,要求与李过手。李以理待之,来者必试,话间进招,李施朝阳手一招将来者颠扑丈外倒地。酒席间,来者又伸臂试手,其腕被李折伤。咸丰七年(1857)张之洞调驻清江,李随往,经地势险恶之长江大渡口,闻此地有恶贼,李设擂半月,一杆枪未遇敌手。张之洞念李随他多次历险而无失,欲在原籍南皮割地两顷赐李,李谢绝。后令其徒黄四海代其职,他返里。同治十三年(1874)山东泰安一僧闻李之名,前来较技,二人相遇沧县仵龙堂。僧使禅仗李使枪,相较多次无胜负。后李用“泥鳅翻花”枪法,将僧一眼戳伤,李甚悔。而李之枪法声震遐迩。李大仲艺成后回罗疃设场授艺,传子李贵章,徒杜峰元、王吉成、王桂华、王桂森、李芳春、张振功、韩风林、张墨林、马存义、王桂林、张化龙。李贵章传子李万成、李万青;李万成传子李树森、李树云、李树林。技艺卓著者系嫡长孙李树森,及张庆恒、王锡庆、刘寿山等。 罗疃村张克明(1806-1882)自幼习通臂拳,如痴如醉,获悉本村李大仲在孟村拜师习练八极拳,便经常去孟村丁孝武家窥看他人习武,回家后自练,张克明喜爱八极拳已着迷,便重礼到孟村拜师,吴永不收。张克明之父烦人说情,仍不收。道光四年(1824)张克明之父烦请武林名望高者数人携子到后庄科吴府拜师,吴荣见张克明身高体健,通臂拳练得颇有功底,尤其看得张克明在孟村偷学的八极小架子,惊讶之中又惊喜,当即收张克明为入室弟子。张克明则如鱼得水,如饥似渴,随师学艺,勤奋扎实,且天资聪慧,一点就透,深得师尊厚爱。经二十余年苦练,功纯艺精,艺业大成。张克明练八极拳能悟得其理,练得其法,且深钻细研,对练法、打法、截法、进退法、趋避法、以柔克刚、以动打动,刚来用泄,柔去加挤,刚来用柔,柔来刚进,随式打式,随机应变,眼见身随,各种招法以及六合大枪术均得其精微奥妙。尤以六合大枪最为精到。功夫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道光二十一年(1842)张克明在罗疃村设场授徒,传子张景星,徒黄四海。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沧县志》记载:“张克明,罗疃人与李大仲同师事吴荣,枪法驰名遐迩。清咸丰年间南皮张文达公之万(张之万字文达直隶南皮人,状元及第,后任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督漕运驻节清江(湖北省清江县)聘请克明为护卫。克明率弟子数人以往,有功得奖辄让其弟子”。 张克明功成名就后,归里授徒。同时,将八极拳法在技击实战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从实战要求严格训练弟子,造就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武林高手。张克明传子张景星(1836-1924),徒黄四海(1829-1914)张景星传子张毓衡(1867-1947),徒韩惠卿(1885-1942)马英图(1898-1956)。黄四海传南皮王钟泉(1846-1919)南良李书文(1862-1934),李书文传子李萼堂(1904-1972)徒霍殿阁、孟宪忠,张大仲、张子林,高熙臣、王淑德、王淑江、李景林、张骧武、叶玉树、刘云樵。张毓衡传徒董以清、魏鸿恩、魏鸿滨;韩惠卿传子韩洁泉,徒赵树德、董以文。其中,功标方志,名满江湖者有:黄四海、张景星、李书文、韩惠卿、张毓衡、霍殿阁、刘云樵。民国二十二年(1933)《沧县志》《沧州武术志》有详细记载。未入方志但名满江湖,武功卓著者有王钟泉、马英图、李萼堂、魏鸿恩、魏鸿滨、王化成、赵树德等。罗疃传系,自张克明李大仲,在罗疃授徒继承和发扬了吴钟先祖的武学文化。用他们的智慧,丰富了八极拳理论,形成科学的训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叱咤武坛风云的八极拳精英,为八极拳的崛起和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罗疃是八极拳重要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