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理论上的分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二者之间的分歧和***同点依次如下:
一、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主要理论分歧
1、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儿童不可能有超出发展水平的学习。例如,还处于思维的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是不可能学会抽象的逻辑概念的,因此,发展是学习的必要前提。而维果茨基提出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
2、儿童言语的自我中心问题
皮亚杰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儿童说话的对象只是自己,目的不在于与他人交流,说话只是儿童活动中的一种伴随现象。皮亚杰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这些儿童不能进行自我观察,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皮亚杰从儿童自身发展的角度看,认为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而维果茨基认为,言语的最初功能就是与他人交流、沟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对他人产生影响,所以言语已经产生就是社会性的,而不是自我为中心的。‘
3、儿童的语言与思维/认知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思维;认知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语言;语言只是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自我中心言语反映的是不成熟的思维形式,社会化言语反映的是发展程度更高的思维形式,语言对思维的发展不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皮亚杰所指的思维是一种概括化的、整体的心理结构。而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言语在认知发展中起 重要作用,言语作为思维的工具起着计划、协调、解决问题的作用,思维/认知随着语言这个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经由语言的发展而提高,而语言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实现的。因此,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发展的方向是从个体化到社会化的,个体思维的社会化是发展的标志,认知发展的过程是“非言语动作思维?D自我中心思维和语言?D社会化言语和逻辑思维”;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性事物内化于个体思维,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发展的标志。
4、两种发展观的对立:“从外到内”与“从内到外”
维果茨基指出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性机能的转化”,并概括为“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规律”:“儿童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机能都是两次登台的,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起初是社会方面,后来才是心理方面;起初是人们之间的属于心际的范畴,后来才是儿童内部的属于心内的范畴。”在这一从外到内的发展中,“符号”(或信号、记号)起着独特的作用。皮亚杰将个体作为基本的关注点,考虑到个体的社会化问题,认为发展开始于无差别的前自我状态,然后逐渐向社会化发展。他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是平衡化,认知冲突导致了不平衡从而激起了平衡化,平衡就如一种内部组织机制起作用,社会文化对发展的影响是次要的。所以皮亚杰的发展观可以说是“从内到外”的建构。
二、分歧的实质
经由分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主要理论分歧可见,皮亚杰着重论述在大环境中的个体内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如何指引个体下一步的发展;维果茨基关注个体所处的环境如何对个体发生作用并规范着发展的历程。皮亚杰专注于个体内部心理发展次序与方向的研究,认识到人类心理活动内部的逻辑运算方面的基本作用,强调人类本身内在的逻辑过程的作用;而维果茨基则关注使发展可能实现的客观的文化模式,认识到人类个体智能依靠适当的人类文化历史作为心智活动工具手段实现心理活动,强调文化的影响作用。这些分歧必然导致他们理论与研究方面的尖锐差别。我们可以发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