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陵的建造历史
侯村东北的“女娲陵”分正、副二陵,正陵埋葬女娲之体,副陵埋葬女娲生前所用之物。在副陵东边,有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娲皇庙”,自古以来侯村“娲皇庙”与陕西“黄帝陵”、湖南“炎帝陵”地位相当,一直是享受历代帝王祭祀的国家神庙;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称:“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今河南孟 津县老城乡雷河村有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的“龙马负图寺”,寺内供奉有伏羲和龙马的塑像;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东黄河南岸有“伏羲台”,台东有一个15平方米的洼地,称“羲皇池”,相传台为当年伏羲画八卦之处,池为画卦着墨处;《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载:“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浮戏山在今河南省登封、新密、荥阳、巩义一带,以浮戏山为主区形成了河洛地带的伏羲文化圈:新密市来集乡的“伏羲女娲祠”也叫做“娘娘庙”,庙门额题“伏羲女娲祠”及“人祖之源”。
新密西北牛店乡的“补子庙”即伏羲庙。新密尖山天皇顶的“祖始庙”或称“始祖庙”,庙内供奉伏羲、女娲。祖始庙下面的“红石沟”,传说是女娲补天时炼五色石的地方。大火把沟里的石头都烧红了,因此叫“红石沟”。此外,登封市的三皇庙内,供奉伏羲、女娲与神农。在少室山侧的中坡上建有伏羲女娲庙。荥阳汜水紫金山上有伏羲庙,汜水白玉岭上有女娲祠。新密与新郑交界处风后岭的得名,据说与伏羲、女娲姓风有关。在豫东平原,历史文化名城淮阳古称“陈”,被誉为“羲皇故都”。《左传》说:“陈,太皞之虚也。”王符《潜夫论》、皇甫谧《帝王世纪》、司马贞《补三皇本纪》 、 罗泌《路史》、徐坚《初学记》、 郑樵《通志》、 马骕《绎史》、顾炎武《历代宅京记》等,都说伏羲都于陈。淮阳作为羲皇故都,这里还有著名的“大昊伏羲陵”。淮阳西邻西华县,西华县城北7.5公里的聂堆乡思都岗村的女娲城,被称为“女娲氏之故墟”或“女娲之都”。
女娲城西有女娲陵,城内有女娲阁;上蔡县塔桥乡白圭庙村建有白龟祠,亦称白龟庙,庙内祀伏羲,有伏羲墓和伏羲画卦亭,相传为伏羲当年画卦处。此外,豫北济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坛山顶有女娲补天五色石,沁阳市境内有始祖山、女娲山、伏羲祠、女娲祠、祖先洞、补天台、女娲洞、泥人场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上述地点,大都分布着仰韶文化遗存。文献记载、历史传说可与考古发现互相补证,表明这里既属于远古华夏文化系统,也在伏羲文化圈内,由此可见伏羲文化与华夏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张振华说:“至于陕、甘及巴蜀等地的伏羲、女娲时代的文化,在最近的考古、历史、民族迁徙的研究,基本上属于中原伏羲文化的辐射现象,时间也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