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为啥不是上将啊!

按照毛泽东的战略计划,解放战争的顺序应该是东北—华北—中原—长江以南。但是,林彪胆略不行,不敢打大规模的歼灭战,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使得东北解放进程被推迟。跟林彪相反,在中原地区,粟裕却表现得异常杰出,战役规模越打越大,越打越奇,歼灭敌人越来越多,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于是,等到林彪下定决心打锦州时,粟裕已经打济南,准备淮海战役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大战役,其顺序不是毛泽东所设想的“辽沈—平津—淮海(或渡江)”,而是“辽沈—淮海—平津。” 林彪和粟裕,一个拖延了解放战争进程,一个加速了解放战争进程,功过良莠,十分明了。 哈林们经常吹嘘林彪“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说林彪战功最大,林彪是“运动战之神”云云。法螺高帽满天飞,颇能迷惑人。 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传说就是传说,两者并不能等同。 林彪的具体战绩怎么样呢? 在解放战争最艰难的1946年中到1948年初,林彪就打了三下江南和夏、秋、冬攻势等几次像样的战役,消灭敌军不到40万。这点可怜的战果跟同时期的刘伯承、粟裕等人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解放战争的转折点,主要是靠粟裕和刘伯承等人一仗仗打出来的。林彪面对少数的敌人,却长期表现低劣,战果寥寥,说他是解放战争的累赘也不为过。(从某种角度上甚至可以说,国民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用少数兵力成功地牵制住了中***实力最强大的主力。) 后来,等到三军在中原站稳脚跟,特别是粟裕指挥的豫东战役取得大胜之后,全国形势已经逆转,用毛泽东的话来形容就是“解放战争已经过了山坳了”。 这时,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毛泽东要林彪打锦州,林彪硬是下不了这个决心,执意要打长春。等到打长春吃了亏之后,才听毛的话回头打锦州。然而,一听到葫芦岛敌人增兵的消息,林彪马上又动摇了,说什么“准备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在我军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不敢跟国军决战,指挥决心摇摆不定,林彪的军事缺陷暴露无余。 我们来看一看战果吧:辽沈战役,林彪以70余万对敌人55万,歼敌47万,以多打少,仍未能全歼敌军;平津战役,林彪以百万大军对敌60万,歼敌52万,以多打少,仍未能全歼敌军;比起粟裕在淮海战役中以36万歼敌44万的战绩来,林彪确实逊色不少。 等到后来林彪南下渡江时,中原的国军主力早已经被粟裕等消灭了。林彪带着百万大军南下,只不过是捡死老虎罢了...我也不是太明白.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