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浙江龙泉古窑的详细资料,越详细越好,从过去到现在!
龙泉窑因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传说中的龙泉哥、弟窑中的弟窑,即是龙泉青瓷窑,被誉为宋代民窑巨擘。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宋代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其青瓷的釉色与质地之美,亦如巧夺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为之倾倒。
北宋早期龙泉瓷的产品风格相似于越窑。烧制的器物胎体粗重,釉色淡青。中期釉色转为青黄,产品以碗、壶、杯、盘等日常用瓷为主。装饰采用刻划花。图案有花卉、水波、游鱼、云纹等。南宋是龙泉青瓷的鼎盛时期。当时器物甚多,除日常用瓷外,还烧制各种瓶、鬲、觚、鼎、炉等。器物造型古朴,器底与圈足制作规整,具稳重感。装饰方面北宋以刻划花为主,南宋前期尚有刻划花,后期已无,而以青玉般釉色取胜。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装饰风格趋于奔放。
宋室南迁后,士大夫云集临安(今杭州),出现了偏安的表面繁荣。为了满足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的需要,龙泉瓷工吸取了历代名窑的优秀传统技艺,烧制出精致优雅的瓷器,把青瓷生产推向一个全盛时期。
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在施釉上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釉层肥厚如凝脂似美玉,有月白、豆青、淡蓝、青灰、蟹壳青、灰黄、炒米黄等。其中,尤以作为龙泉青瓷两种基本色调的粉青和梅子青最具魅力。粉青釉亦称虾青釉,釉层肥厚,釉面略带乳浊呈失透状,釉色青绿粉润,釉表光泽柔和,有如青玉;梅子青釉较之粉青釉更深沉华滋,釉色葱翠,釉层略带透明,釉面光泽照人,器如梅子初生,秀色可餐,青翠欲滴的色调可与翡翠相媲美。龙泉青瓷这种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巅峰,它们犹如巧夺天工的人间造玉,有着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风格,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器型丰富多样,装饰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颇具艺术匠心。
元代龙泉青瓷烧造量大,风格与南宋迥异:器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为白中带灰或淡黄;釉色为粉青带黄绿,光泽较强,釉层半透明;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印、贴、塑等,以划花为主,花纹粗略,线条奔放,纹饰以云龙、飞凰、双鱼、八仙、八卦、牡丹、荷叶等为多见。此外,还大量出现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明代龙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体厚重,制作粗糙,胎色为灰黄,釉层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泽强,釉色有青灰、茶叶末、灰黄等几种,装饰以釉下刻花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装饰方法。
1959年至1964年,浙江等地的考古部门,对龙泉地区的古窑址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考证、总结和研究,经过不断摸索和反复实践,终于重新掌握了失传已久的龙泉青瓷的烧造技术,使沉睡几百年的龙泉古窑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