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歌颂芮城的诗词 300字

黄河流经山西西南部时,因渭河从西向东注入,黄河也由此折东,形成一大弯曲,上古时,人们就把河湾内的大片地方称为“芮”。《诗经·大雅·公刘》:“芮鞫之即”,郑玄笺曰:“芮之言内也”,意指河湾向内凹处;“水之外曰鞫”,鞫,音居,意指河湾向外凸处。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河内、河外都有人去定居,从这里也可以了解到先秦人“芮”的概念。

最晚在殷商时期这一带就出现了一个古国,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故名之为芮国。它与东面舜的后裔所建立的虞国相邻。约在3000年前,这两个古国之间发生过一次“虞芮之讼”,后人又称为“虞芮质成”。

起因是两国边民因土地纠纷争斗起来,双方互不相让,连两国国君也翻了脸。当时周国国君姬昌积善累德,在诸侯中享有很高威望,虞芮两国君就议定相随到周国去,让姬昌给评这个理。谁知他们一进入周国的国境,就被周人文明礼让的民风所感动。但见“民俗皆让长”,“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这两位国君不禁脸红起来,惭愧地说:“像我等小人,有何面目上君子之堂,让人家给评理呢?”然后都主动要把所争的土地让给对方,结果双方都推让不受,这块土地便被闲置起来,后人称之为“闲田”或“闲原”。

这个故事还记述在《诗经·大雅·绵》中:“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意思是:虞芮两国不再相争,文王感化改变了他们的本性,以此来歌颂周人领袖姬昌的盛德。故事的发生地———今芮城县和平陆县交界处的西侯、洪池及岭底、陌南东部,至今还留有闲田、让畔城、虞君墓、芮君墓等古迹。

西周初,武王封姬姓子弟到芮国,建立了新的芮国。《尚书序》云:“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这是周武王时的芮伯。《诗经·大雅·桑柔》的序中有“《桑柔》,芮伯刺厉王也”,这是周厉王时的芮伯,即芮良夫。《逸周书》中有《芮良夫篇》,可知芮伯世为王室重臣,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09年,芮伯万的母亲叫芮姜,她因讨厌芮伯万的宠姬太多,一怒之下把他赶出家门,芮伯万只好到魏去居住。魏就是现在芮城县的古魏城,在古魏城西约10公里的郑村有芮伯城遗址,这就是当年芮伯万居住过的地方。

公元前661年,晋国灭掉魏国,并占领了西邻的芮国地盘,封晋大夫毕万于魏。黄河西岸的今大荔县一带也是芮国领土,公元前641年被秦国吞并,芮国遂亡。

西汉在古魏城置河北县,因处黄河北岸而得名。西魏时,分河北县西部地区置安戎县,县治在今张村。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因当地有芮伯城,又改安戎县为芮城县。后县治东迁至今芮城县城。 《五千年文明河东人》系列丛书《西侯圣火芮城人》,付梓出版,这是芮城县文化史上的一件大喜事。在此,我们谨代表中***芮城县委、芮城县人民政府,向该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在编写本书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编纂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芮城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的芮城儿女,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在他们中间,有道教文化的师祖享誉华夏的吕洞宾,有魏文侯的布衣之师段干木,有为国壮烈殉职的张巡,两部尚书王纪、著名诗人吴雯、戏剧名伶杨老六、民族精英杨振铎……,这些先贤大德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是古老芮城的骄傲。记录和整理他们的事迹,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西侯圣火芮城人》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期芮城籍精英人物的历史功勋、奋斗历程和社会成就,弘扬了芮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歌颂了在民族危机和振兴中华伟业中涌现的民族英雄、时代精英和杰出人物,宣传了在外的芮城籍人士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和成功业绩。

《西侯圣火芮城人》在以人为主的同时,还以较大的篇幅展现了古老芮城珍贵的文化遗迹、自然景观、人文风貌、物产资源、十一五规划、招商引资政策和与之相依相伴的神话传说、掌故典籍,折射出了芮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表里山河,人文景观跃然纸上。使本书不仅成为资料翔实的人物谱,更成为一部解读芮城、熟知芮城的百科全书。

《西侯圣火芮城人》一书,是我县历史上第一部人物专志,它的出版发行,使芮城多了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必将成为五湖四海的芮城人***同建设美好家乡的桥梁和纽带,必将吸引四面八方的芮城人关注芮城回报桑梓,必将激励芮城人民效仿先贤,矢志创业,拼搏奋斗,无私奉献,必将促进芮城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希望芮城在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英才辈出,再展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