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始祖伏羲
8203;伏羲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伏羲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同时也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伏羲文化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在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结合中,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纽带,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天水太昊伏羲祭典荣列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人文始祖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始繁_人类的任务,就是交给了伏羲女娲两兄妹。《太平御览诗含神雾)载,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姑娘,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俱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于三月十八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雷泽中的脚印其实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这雷神在《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译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人首的龙种。他也是人祖女娲的哥哥。在清梁玉绳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人人们的生活,帮助,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将其统治地城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供借鉴。创制古代历法。
二、东方帝君
除了人祖外,伏羲也是一个统治一方的帝君。在位15年。据《淮南子时则训》记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地,青土树木之野,太嗥、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嗥,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
伏羲在五帝中为东方天帝,此即其神职。一说伏羲太昊,本姓风。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神话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辽宁工业大学一卡通牧。始画八卦,取火种、都陈。我国古代多以圣人为神,传说伏羲能缘天梯一一建木以登天。《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过,黄帝所归。太白皋爰过,即伏羲上下于建木之意。《淮南子时则训》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白皋、伏装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享为东方天帝,这就是他的神职。
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遁甲开山图》、《通鉴外记》说在太昊伏羲之后天下的15个部落联盟,都承继了伏羲的称号,他们分别是: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须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易纬稽览图》说由甲寅伏羲氏到无怀氏,一***是57882年。
三、医易之宗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始画八封。人类的始祖伏羲氏,数千年来被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鼻祖。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尝百草而制九针,他始创了八卦理论,把人体百病之理与天地自然说进行了表象的联系,丰富了对人体的认识同时,也使得巫医成为蒙昧时代人们精神寄托和病体托附的特殊群体。
宋代陆游《读易》诗: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清代王筠《说文释例》卷一:一之所以为数首者,非曰此字低一面,即可见一之意也此即挂卦画之单,乃一画开天之意,故平置之。是说人间的一切忧患恩怨其实都是源自圣人创世之始那第一手笔。伏羲画出一个最简单的符号一,来代表他的想法。这一最简单不过的符号,乃是我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放射出来的第一道曙光,由此发展成为枝繁叶茂的易学。清朝焦循提醒我们:学易者,必知伏羲未作八卦之前,是何世界。
王船山也认为:画前有易,非无易也。画前有易,故画生焉,画者西北面前之易也。近代国学大师方东美先生也说过:学术界有两种东西,引起普遍的注意。这两种东西,同样有趣,又同样困难。一是《易经》,二是甲骨文。他认为:《易经》和甲骨文,所遗留给我们的仅符号而已矣。许多人都在推敲,所用的方法不同。一种方法不能通,再用别种方法。有些人把许多人的方法聚在一起求通,于是矛盾互见,徒劳无功。上述引言都都在告诉我们,伏羲画八卦,主要是依据当时的自然景象。将宇宙永恒存在的哲理,通过简单的符号象征来表示。
现代的景象,当然和伏羲氏那时候的情况不一样。我们读《易经》必须设身处地,站在当时的景象来体会。周易的基本思想是阴阳转化与天人感应。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是生命运动的规律,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同样也不例外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太阳、地球及其形成的气象变化,都能在生物体内引起反应。受自然界周期节律的影响,人类发现了生物钟、发现了药物在不同季节的药性,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医易同源。人体也是由阴阳组成,阳为动,阴为静,阳主生,阴主死,阳为升,阴为降,扶阳抑阴是中医的基本手段。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升降出人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天人合一法则是通过天人相应来体现的。现代科学也承认它的存在。美国人类学家沃森在《生命潮流》一书中指出:每个人体内的液体是古代海洋的完美再现,我们血液中的钠、钾、镁和原始海洋里的是相同的。妇女月经期大多数与月亮的节律同步,即行经期较多集中在月消期前后,排卵期较多靠近月满期,美国罗斯马瑞斯教授也提出类似理论,指出满月的新月期间,人的血管比其它时间容易破裂,心脏病的发作频率增高,谋杀案件也较平时多,这说明天人相应的理论是科学的,不是毫无根据的。中药材有植物、动物、矿物三大部份,受各种不同自然环境的条件影响,药物形成四气五味,天为阴,气生于天,故亦为阳,随季节气候变化,药物有了寒热温凉之分;地为阴,味生于地,故亦为阴,随地气五行及方位所属,于是药物有了酸甜苦甘咸淡。五运六气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古代医家不失时机地根据当年的司天之气储备相应的药物,这种药材得专气,效力专注。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五月开花前采摘的臭梧桐叶,降压作用强,开花后作用弱,八月左右含量最高。一日之内,中药的有效成份亦有不同,以水仙为例,有效成份最低的时间是上午十点及晚上十点,含量最高的时间是清晨六点及下午十四点。因此医中高手按季节掐着点采药是得中医至理的。地域有东西南北中之分,由于每个地区的特定条件,五味亦随之偏属,所以古代医家讲究道地药材,这一点亦为当代研究所证明,如当归挥发油含量甘肃岷县出产的含0.4%,四川汶县出产的含0.7%。用药取象类比是医易互通的另一个要点。凡药各有形、性、气、质其人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人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有因性相从者,如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乎天者亲上,本平地者亲下:有因气相求者,如香气入脾,气焦入心,有因质相同者,如头入头、千入身、枝人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哪儿补哪儿: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人血之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有的中药材还运用河图洛书后天八卦之数和卦象来解释其性味功效,如人参。三五叶,阳数,离封中之阴也,属坎水:阿胶、生地以水济火,正是以坎填离。每味中药,虽有特定的性能功效,即得一气之偏,但用易经理论看,它仍是一个阴阳复合体。一味中药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小复方,具有多种功能。如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减慢心率,增强收缩力。缩短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一味中药,在用水煎煮时,一些有效和看似无用的无效成份都能溶解到汤液中,往往无效成份对有效成份的活性有重要意义。还有的药物本身同时具备有毒和解毒两种有效成份互相和解互为利用。少了谁都不合适。这就是中医的对立统一。因此。现代很多药厂将中药材中的所谓有效成份析出,认为可浓缩加强药效,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可取,是一种没有完全弄懂中医理论的做法。生死反掌,千里毫厘,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察隐、回天、通变、万全是道医的立身之本,穷理尽性、格物致知是道医分内之事。只有上晓天文,下知地纪,方能中悉人事。延年治病的目的及原则就是调和阴阳。张景岳说: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唐代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在他的《类经图翼医易》中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莱布尼兹说:易是科学之祖。
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阴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通之处,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医易同源不仅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骄傲,更是人类医学前进的方向,光明的道路,奋斗的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