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2015年7月9日,今年第10号台风“莲花”登陆广东汕头地区。次日,更加强劲的第9号台风“灿鸿”也在福建与浙江一带的海岸登陆。双台风同时来袭,顿时迫使整个中国东南沿海进入了紧急状态。关注台风情况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每一个台风都有一个别致的名字。那么,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热带、亚热带的海洋上,大气扰动导致低压区的产生,周围海域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补充。在地球自转的摩擦力作用下,便产生了形如车轮的气旋。因此,北半球的气旋都是逆时针的,而南半球的气旋则是顺时针的。赤道地区没有气旋,原因是气流不知道往哪个方向旋转。

这些区域的海水温度高,蒸发产生的水汽很充沛。气旋中上升的水蒸汽在高空凝结成水,形成直径可达数百公里的巨大云层,同时放出热量,助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如此循环下去,气旋便会越来越强大,最终变成了猛烈的风暴。一旦某个热带风暴的中心风力达到或超过12级(每小时风速118公里),又位于西太平洋,便有资格被称为台风(Typhoon)。如果这个强悍的气旋位于东北太平洋或大西洋,则被称为飓风。在印度洋,它会被称为旋风。如果生成于南半球,那么它还是被继续叫做气旋而已。台风的英文单词源自希腊语,却和中文发音非常相似,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不得而知。

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热带风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甚至有过五个气旋同时出现的时候。中国是区域内块头最大的国家,也是台风登陆频率最高的国家。每年通常有6~7个台风登陆我国,流年不利的时候甚至会达到两位数。1922年,一场超强台风摧毁了我国汕头地区,导致7万多人丧生。

长期以来,台风相关国家和地区,各自搞了一套热带气旋的编号与命名方法。这样一来,同一个台风往往有好几个名字,在各国间引起了不少混乱。为了改变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情况,改进防范台风灾害的国际合作,世界气象组织召集14个亚太地区的相关国家或地区组成了台风委员会,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统一命名。14家委员各出10个名字,总***140个名字按照顺序被循环使用。这套命名方法从2000年开始实行,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都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台风名字,如“悟空”、“电母”、“凤凰”、“三巴”等等。台湾省也是台风多发地区,但因为不是世界气象组织的成员,所以没有命名资格。这次肆虐中国东南沿海的台风”莲花“,名字由中国澳门提供;台风“灿鸿”的名字由老挝提供,名字源于当地人喜爱的一种树木。

新的命名方法还规定了台风名字的退出机制。如果某个台风给某个成员国家或地区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失,该成员可申请将这个台风除名,用于永久纪念这个特别暴躁的“坏“台风。原本提供这个名字的国家或地区,再提供一个新名字做替补。2005年的“麦莎”、2006年的“桑美”、2009年的“莫拉克”之流给我国造成了重大损失,统统进入了“台风终身恶人榜”。

有时候,台风委员会也很八卦。比如2001年的台风“画眉”的威力其实很一般,却因为是有史以来最靠近赤道的台风而惨遭除名。香港天文台原本提供了“欣欣”和“婷婷”这两个台风名字,后来却以过于小清新,没有地方特色的罪名而惨遭除名,简直.......有没有搞错啊?!

(作者:秦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