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秦钟快死之时,为什么要给他换席子?

按照古代传统,病人在临终前必须将他(她)从床上移置到地上。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人的初生是落在地上,现在既然即将死了,把他(她)恢复到出生时的境况,放在地上,希望他(她)能摆脱死神的魔掌而获得重生。要是他(她)不能重生,再把他(她)抬回床上。《礼记·丧大记》中说的废床”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民间演变为“易篑”,其本来含义也变了。

箦,用竹片编成的床席。这个礼仪源于曾子。曾参病重,躺在床上,他的弟子和儿子陪侍在旁。坐在角落里执烛的童子称赞他的床席很漂亮,问是不是大夫用的席子。曾参猛惊,因为这正是鲁大夫所赐,而自己的身份不该用大夫之席,就急忙要求儿子给他换掉床席。众人苦劝,曾参说,能够符合礼而死,他才会心安。等到众人把他移到另一张席上,还没有放妥身体,他就去世了。后称人病重将死为“易箦”。也将易箦的礼仪传续下来。

不过,这种礼仪传到后来有了变化,比如不是换席子,而是移铺、设床。比如,明清、民国之时的老北京,人临终之前,家属首先要到棺材铺赁一个小床,叫作“太平床”,也叫“吉祥板”。有的家主只是将门板卸下来,临时搭个小床,谓之“搭床”。病人尚未咽气之先,就得从炕上移到太平床(吉祥板)或搭床上,这就是“易箦”。民间忌讳人死在床上或炕上,认为人死在床上或炕上,就背着床或炕走,不能顺利地到达另一世界。于是在人死之前换个地方,一般用木板,有的图方便取下一块门板架起来就行。

易箦(换床)时,有的子女还要郑重其事地说:“冲一冲许就好啦!”不过也只是自我安慰而已。易箦之后,把临终之人放在正室对门的正中央,脚要朝着门外,这叫做“倒头”,儿女亲属围在床前,等待病危者咽下最后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