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铜镜和东汉铜镜的区别

两汉时期的铜镜图案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但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特色。

西汉高祖至文、景帝以前,社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铸镜工艺发展不大,仍沿用战国铜镜的风格,镜面小,镜壁单薄,弦纹小钮,纹饰多见变形蟠螭纹和蟠虺纹。与战国铜镜不同的是汉镜钮座往往有铭文一周。到“文景之治”以后,特别是武帝以后,经济有了大幅度发展,这时铜镜铸造才出现了高潮,产品质量提高,数量也增加了。其镜面渐大,镜壁略厚,钮为半圆形,墩厚平滑。花纹装饰受当时帛画、壁画、石刻等的直接影响,战国铜镜那种抽象的纹饰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等。往往以绘画、双勾阳线的表现技法出现于镜背,并且围绕镜钮组成同心圆的多层连续图案,并用四分法把纹样分成四等份,构成既对称又连续的圆形装饰图案。从题材上看,已趋于写实,内容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羽化升仙、祥瑞辟邪说法相吻合。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条带式的铭文,都是祝福式的吉祥韵语。

王莽建立新朝后,铜镜风貌与西汉一脉相承,但仍有发展。纹饰内容愈益丰富,表现手法比以前细腻工整,构图格局采用乳钉间隔成等份和以同心圆形式环绕多层次纹带,颇富立体层次和节奏感。锐边装饰也复杂化了。此时流行一种华美的规矩纹镜,规矩纹间,往往穿插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鸟兽图案。构图巧妙,以圆与方的对比,形成旋转奔驰、活泼生动的优美的图案结构。铜镜铭文,这时出现了十二地支和较长的七言韵语。

东汉时期,铜镜工艺表现出一种不断革新和提高的势头。显然受当时画像石、砖的影响,装饰图案上的人物和动物已普遍流行。在技法上,多采用减地平即和高浮雕来表现物像,其效果依稀剪影一般。神兽纹和画像纹的出现,更届前所未有。这些画像不事细节与修饰,以粗线条和大轮廓以及高度的形体夸张,表现出古拙奔放的艺术风格。这时铜镜铭文的演变规律,接近书写文字,字体多为小篆间杂汉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