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的重大作为有哪些?我要有用、详细资料。[包括经典作品、培养的舞蹈人才}

中国古典舞绝好作品 《阿炳》

舞剧编导:门文元、刘仲宝

副总编导:杨明麟

舞剧编导:张戈、杨威、贾秀金、尤进华、王言平

舞剧音乐:刘廷禹

舞剧编剧:陈闯

舞台美术:周本义、张知二

舞剧服装:许恩源、张知二、周盘林

灯光设计:金长烈、张宪国

造型设计:顾静娴

舞剧首演:1999年无锡

首演团体:无锡市歌舞团

首演演员:刘震、李青、姜铁红等

荣获奖项:200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作品银奖、最佳配角表演奖(李青)、优秀配角表演奖(姜铁红)、优秀舞美设计奖。《阿炳》剧组先后两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荣记“集体一等功”。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原籍江苏无锡。他的代表作为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阿炳是一位出身于社会底层的瞎眼民间艺人,整日以琴相伴、卖唱为生。阿炳一生坎坷、苦涩多难,但现实的苦难并没有摧毁阿炳,相反,他却将其融入音乐艺术中,融会贯通,创作出让世人瞩目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舞剧《阿炳》是一部以神奇的民间音乐艺术家生平故事为底本,表现我国民间杰出音乐家阿炳的坎坷命运和他的人生情感的民族舞剧。作品以特定的情和景为内容,通过对阿炳父、阿炳母、阿炳、琴妹四人物的刻画,由至亲至爱产生的矛盾为主线贯串,描写了他们悲欢离合、爱恨交织的苦难命运,叙述了阿炳父子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从而揭示人性的善恶、美丑,在更高的层面上暗示着更深更大的社会悲剧的必然。舞剧以精湛的舞蹈语言,优美的音乐和感人的剧情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悲悯如歌的作品既是民间音乐家阿炳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生感悟与人间真情的精神写照,它闪烁着璀璨的人性光芒、照射出亚里士多德“悲剧就是把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理论的影子,同时也折射出人文关怀的光芒。

《阿炳》由序幕“生”,一幕“知”、二幕“爱”、三幕“葬”、四幕“死”、尾声“泉”组成。主要情节:一个苦难的夜里,分娩阵痛的母亲心身煎熬,身为道观主的父亲焦虑不安,阿炳在不该出生的地方降生了。为了声誉和地位,父亲无奈拒母。母失望离开,昏死柱旁。二十多年后,江南茶坊,一群乡贵恶少如风卷来。琴妹卖艺受辱,阿炳拉起二胡救场,艺惊四座。在相识相知中与琴妹相爱慕。一路乞讨的母亲来到他们面前,他们解囊相助。一直当作师父的父亲令阿炳回道观。数日后,面对无形束缚的阿炳神情恍惚。父责打阿炳,欲恨不忍、欲爱不能。他决意不让历史重演。爱怜与无奈中勾起回忆。琴妹与阿炳相会、相怜、相爱。父阻。阿炳运弓拉弦,琴声如泣,倾吐心中的痛苦和期盼。母颤颤巍巍而来。父、母、阿炳、琴妹交织着爱、恨、怨、愤的心灵。数日后的太湖边,母疯疯癫癫,目睹乡情乡景,浮想联翩。琴妹与母相遇、相怜、相惜。母倒下,琴妹呼喊,阿炳循声而来。母以镯为凭,认子后弃世而去。他俩悲痛欲绝,永结同心,***苦求生。次日,阿炳知道自己的身世,痛苦不已。父认子,自责,求阿炳谅解,逼他回道门,继承观主。琴妹绝望,触柱而死。阿炳痛不欲生……大雪纷飞,阿炳拉着二胡,用委婉的琴声倾诉着芸芸众生的辛酸、苦难、向往和憧憬。

在民间,盲人音乐家阿炳的故事早已广为流传,以他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并不是门文元的首创。近年来,锡剧、芭蕾舞剧等不同艺术形式,从不同角度去演绎过、诠释过它,在艺术世界呈现出异彩缤纷的阿炳形象。但是,舞剧《阿炳》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却大大出乎人们意料,它的切入点、选材角度都有其不同寻常之处。其一,根据阿炳并非先天失明记载的启示,舞剧里的阿炳形象不是瞎子。其二,众所周知,“琴”是阿炳的“命”,可舞台上并没有出现观众心目中视为阿炳之“魂”的一弓二弦,舞剧中没有众人习惯的阿炳手不离二胡的形象。可是,观众又分明能感受到二胡是阿炳生命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三,门文元找到阿炳是私生子的生活依据,舞剧巧妙地从“私生子”切人,演绎出了阿炳是个不该出生的人的故事,为整台悲剧挥写了浓重的一笔。此外,舞剧讲述的是大家熟知的盲人音乐家阿炳的故事,它没有向观众述说阿炳坎坷的人生故事,闭口不谈阿炳如何刻苦研习音乐,后又怎样双目失明,沦为街头艺人等等,更没有阿炳失明以及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而是另辟蹊径,以精炼的结构浓缩了这位伟大音乐家一生的悲、愤、爱、恨;以精心设计的特定环境和典型事件,刻意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巨大的矛盾冲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效果。舞剧着眼于阿炳的“生世”、“知世”,力求通过爱、恨、怨、愤的情感交织,把痛苦与期盼、无奈与爱怜、企求与挣扎、叹息与悲悯化为一种感愤,谱写成如歌如泣的乐曲。作品把阿炳父母及阿炳自身的爱情变成观众的审美对象,将《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与江南女子的柔美相融合,音乐形象与环境气氛相协调,形成一种更为揪心的亲和力,使观众产生***鸣,满足舞者与观众的***同的心理需求。

舞剧《阿炳》重在开掘爱情悲剧的凄美,融民族性、戏剧性于一体。全剧结构精练,线条清晰,有舞有剧,情寄于舞,以舞融情。编创者对情节的切入和情感线的把握可谓是深思熟虑,独具匠心。如舞剧的开端,巧妙地从阿炳的身世展开,充分运用空间的不同构织,直剖矛盾的本质。让人窒息的木鱼声中,呈现给观众的是阿炳即将出生的道观场景:母亲分娩前的声嘶力竭,父亲的惶惶无奈,与其形成极大反差的是男群舞扮演的众道士沉寂木讷的动作语汇,在他们并不专心的念经中不难看出,他们是迂腐陈旧的捍卫者,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敲出的木鱼声在极不和谐的音乐中越来越激烈,阿炳在这时降生了,预示着巨大悲剧的来临。在舞蹈编导方面,编创者通过极简练的舞蹈语言表现有着特殊身世的父子之间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将人们引入深刻的哲理性思索之中。该剧运用舞蹈语汇将阿炳的创作刻画得如天马行空一般,挥洒出这位杰出的音乐家一段传奇的情感经历,力求把古典舞的韵律转化成阿炳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舞蹈动作语言,打破古典舞程式化的手法。不管是救琴妹时的献艺相助,还是受责打时的爱恨交织,都让观众感受到古典舞韵味中透着个性气息。并且,编导还将编舞技法与风格性动作相结合、融为一体,使舞段不仅有科学的章法,而且有独特的韵昧。如第三幕“太湖边”和第四幕琴妹死后的两段女子群舞,都紧紧抓住江南水乡的动作特点,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舞蹈语言,用特定的环境来渲染主人公阿炳的特别情感。其次,该剧在道具运用上也有别样之处,如阿炳父亲身上的“道袍”,既是身份的体现,可化为封建世俗的罡风,同时又可借助于它使时虚时实的形象得以迅速而合理的转换。再如,第一幕相知中的“高椅”,它有着时代和地域的特征性,又能丰富舞台构图,并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当琴妹被少爷们围在高椅上,骑虎难下时,观众为之捏一把汗,意想不到的是,琴妹不愿受辱,毅然从高椅上跳下来,就这一跳,琴妹的直白倔强、不惧强暴的性格显现无疑,展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艺术形象的刻画丰满生动。

无锡市歌舞团不仅力求舞剧《阿炳》含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气息,而且追求人类***有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是在坚持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的同时,使作品具有永久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总编导、作曲、舞美、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到四位主要演员,广揽全国知名艺术家,其创作阵容集中了我国舞蹈界、艺术界的精英。编创人员先后到阿炳故居和太湖周边地区深入生活,采撷素材,请有关专家研讨剧本并定稿。通过“强强联合”,终于绽放出一朵绚丽的舞剧之花——《阿炳》。剧中的音乐动听感人自不待言,颇具大师气质的青年舞蹈家刘震的表演精湛到位,除其出色技巧和天才表演外,还能目睹李青、姜铁红富有鲜明个性的精彩表演。《阿炳》的舞美设计简单大方,自始至终没有靠干冰和烟雾来营造舞台意境。设计者从剧情出发,仅用两组道观的建筑立柱,贯穿始终,两块活动布景就可表现阿炳对立面无形的压迫、强大的压力。而多次变化移动,既营造了该剧所需的道观氛围,又形成了流动感很强的环境意象,富有江南的意味。这与当今舞美制作普遍追求豪华炫目相比,该剧更突出舞蹈的核心位置,强调舞剧整体精炼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