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具体教学中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经历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以个人经验来看,有学生选择预习语文,这种现象出现的概率那是相当的小,语文虽然一直位列三大主科,但“大太太”这顶帽子依旧很难摘掉。这就给我们今后这些教育者出了很大的难题,既然对汉字出现了“审美疲劳”那我们就来调动学生的视听,在班级群或者语文专题学习的网站上链接一些关于作家的纪录片,根据文本翻拍的电影,作家的奇文逸事,利用高中学生年龄段的“八卦”心理,吸引他们的眼球,让他们对作家与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以《再别康桥》为例。我们都知道徐志摩“爱、美、自由”是他一生的信仰,特别是他强烈的爱情,每一段情感都催生出他澎湃的创作力。“知人论世”是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概念,在课前,就可以在群或网站上挂出徐志摩的相关视频,揭示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了解他是在怎样的背景与情绪之中写下这首诗。教师自己,除却书本,可以利用文献资料、作家传记、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的数据库搜索关于徐志摩、关于《再别康桥》、关于意象的一些论文,综合各家之所长,丰富自己的理解。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可以截取《情深深雨蒙蒙》中赵薇演唱《偶然》的视频播放给大家,先引起学生的兴趣,逐步将大家的注意由赵薇引到《偶然》这首被她唱的诗,再到诗的作者徐志摩,直至徐志摩最富盛名的《再别康桥》进入本堂课的课题。

作者简介与相关连接资料的部分,教师要弥补教材的不足,要选出作者最重要的事件,同时要对康桥即剑桥的环境经过图片以及文字描绘展示给学生。

文本解读阶段,首先要通读课文。对于《再别康桥》,我可以选取黄磊朗诵版为学生播放,正音的同时可以让他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跟着声音建构意象。对于诗歌,最重要的是情感、意向的选择与意境的建构。将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分享,最后总结发言描绘意象与自己所体味到的作家情感。教师从学生的发言入手,帮助学生掌握诗所表达的内容,理清诗歌情景关系,了解语文教学中诗歌这一大模块的特点。

课后及时上传课件,方便学生查漏补缺,不能免俗的要求背诵,还要在往年的试卷与题库中抽取代表题型,最好自创新题,检验教学成果,加深巩固学生印象。

PS:综上文献资料,视频,音频,数据库,试卷、题库,网络,语文专科学习网站(如果已经建构成功投入使用的话),这些都是构成最常用且好用的信息化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