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实用写作课,揭开大文豪的写作秘密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文学无疑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盛唐的诗歌,还是豪放婉约兼具的宋词,无论是哲学鼻祖的《道德经》,还是古典四大名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

西方文学史上,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高尔基、契诃夫、托尔斯泰、狄更斯、雨果,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至今仍流传不休。

托尔斯泰对《道德经》的痴迷已是众所周知,在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过程中,托翁对“道”与“无为”有了更深刻的解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体系。

中国近现代作家,也在西方文学的熏陶下受益良多。余华深受卡夫卡的影响,80年代初期写作的小说中有着明显荒诞主义色彩的影子,被称为中国先锋文学的典范。

每一个写作者,都曾梦想写出不朽的作品,试图用文字征服读者,却常常不知如何下笔,怎样设置人物角色会更加出彩,情节如何安排会更具有吸引力,整体架构如何才能让故事更富有生命力?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作者理查德?科恩,曾任英国知名出版社发行总监,他编辑的作品多次获得普利策奖、布克奖、科斯塔奖。本书源自于作者在高校的授课内容,提供伟大作家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

本书将带你潜入一流作家的脑海,看看最具创意的头脑如何解决写作难题,通过阅读本书,你将更加清楚的掌握关于写作背后隐藏的诸多逻辑,激发自己创作的冲动。

接下来我将从托尔斯泰简介,写作的两大要素,如何开启写作之旅三个角度,来为大家揭开关于故事之中“宝葫芦的秘密”。

托尔斯泰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卓越的写作能力,创作出了 “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品”,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泰斗。

作家刘文飞曾说过:19世纪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可能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个文学的高峰,而托尔斯泰又是高峰上的高峰。

托尔斯泰一生创作的作品***有90多卷,其中三部长篇小说最富盛名。用六年时间创作的《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复活》则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艺术结晶,被称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托尔斯泰一生写出的三部长篇小说,都成为了不朽的经典。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西奥多·德莱塞、伯纳·萧以及其他欧美和亚洲作家都曾受到他的熏陶。

早在19世纪末,托尔斯泰的作品就开始传入中国,五四以后,其作品开始被广泛传播,鲁迅、茅盾、巴金、夏衍等优秀作家都对托尔斯泰推崇有加。

现代作家路遥,就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据他的大学同学回忆说:“路遥大学宿舍的床头,经常放着《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这些名著。”

我们都常说:“万事开头难”,写作也不例外。每一个写作者,似乎都经历过为文章开头绞尽脑汁的时候,运用写作技巧,给故事安排一个有足够吸引力的开头,让读者第一眼看上去,就有继续阅读的欲望,无疑是写作者一直都在探索的事情。

著有《上帝之城》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E·L·多克托罗,在给女儿的老师写请假条时,就遇到了天大的麻烦,数易其稿之后,被揉皱的废纸团在地板上堆成了小山。

每位作家都有不同的鲜明风格,以此来构建故事的整体构架,在人物、叙事声音、情节推进等方面,用作者独特的叙事方式,完整的呈现出来,在这其中,开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对故事做出的承诺----它可以构建期望。

马尔克斯在讨论卡夫卡《变形记》中提到:我在第一段上花了数月时间,一旦完成,剩下的自然就出来了。在第一段中,你需要解决书中大部分的问题。主题确定了,风格和语气自然就确定了。后文都将以第一段为样本,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科恩总结了三种类型的开场白,并使用了具体的作品加以解释说明:

1.抓注意力式:刻意用首句或首段抓读者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同的心理特征。

它包括四个基本特征: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其中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心理品质特性。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注意力维持的起伏周期大约在8-10秒钟,作者如果不能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写出足够吸引读者的内容,也就很难转换化为继续阅读的动力。

优秀的开篇既能吸引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还能由此引出人物、基调和背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开场白都是“抓注意力式”的。

比如《大卫 · 科波菲尔》的开篇:无论我成为自己生活的英雄,还是任由他人摆布,都会在本书中呈现。 此类开场白是在宣告:“我来了!”

与此相反,伊恩·班克思的《乌鸦公路》这样开场:就在那天奶奶爆炸了。让读者看来完全摸不着头脑,属于作者自嗨、哗众取宠的失败例子。

抓注意力并非是指使用夸张造作的词语,试图震惊读者,而是通过情景的渲染,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进入与叙述者的对话,不断期待下一句所能带来的惊喜感。

2.“邀请式”开场白:通常不会迅速引起读者的注意,而是慢慢地、献殷勤一般邀我们进入作者的世界,故事的节奏会更轻松自然。

对白式的写法,是一种效果不错的“邀请式”开篇,它通常发生在家族成员之间的对话,能够让读者紧随人物的内心活动,在作者布设的场景中,自己去感受文字背后传递出来的意义。

使用对白,能够让我们更容易的走近人物,更具有生活化气息。

引外,使用重大宣言邀请读者进入虚构世界,也是常见的开篇方式。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 --------- 狄更斯《双城记》

开篇用连续的排比句式,仿佛在为时代作出强有力的注解,让读者瞬间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想要从后面的文章中,去找到这个“迷团”的根源。

3.诱导式:依靠声音语气或独特的形式,诱导读者进入作者埋设的情境之中。

论及首句,我最常联想到的特质是叙述声音瞬间确定,能够吸引人继续阅读。

“要是你真想听故事,估计你想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在哪儿出生、肮脏的童年是怎么过的、父母做什么、我出生前他们过得怎么样,还有其他那些《大卫科菲尔》里面能看到的破事……”

---------《麦田里的守望者》

通过描述,我们瞬间就能在脑海中浮出一个少年形象:不循规蹈矩,有着玩世不恭的性格,常常有不同寻常的想法,却也很有趣。

叙述声音说是作品很重要的装饰,利用对声音独特的感知力,在文字的叙述下,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更加立体,读者接受度也会更快。这种诱导源自于从感官到内心的链条式反应,便于将文字的魅力更好的发挥出来。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会给读者带来期待感,不仅是从文章的开头,能够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在故事结束的那一刻,也常常会让阅读者体会到意犹未尽的感觉。

结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种对于故事精髓的提炼,过程里所展现出来的种种内涵,也将在结尾有一个基本的概括,如何把整个故事内容讲的更加圆满,如何把故事中蕴藏的精神内核传递给读者,就需要作者对于结尾有一个良好的把控。

本文中,作者总结了常见的几种结尾方式,下面我们来一一加以论述。

上升式结尾: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

在这类结尾中,无论主人公中间经历过多少的坎坷曲折,最终都会有令人满意的结局,苦难都只是服务于成功的仆人,破碎的家庭旧梦重圆,濒临破产的事业迎来重生,未知的前程迎来指路的明灯。

亨利·詹姆斯讽刺说这类结尾是“分配奖项、津贴、丈夫、妻子、婴儿、财富、附加段落和愉快的评价。

这类方式略显俗套,但又比较符合人们心目中对于真善美的期盼,大团圆是大多数读者愿意看到的结局,也自然给创作者使用它带来了理由。

开放式结尾:欲言又止的可能性。

开放即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更容易催生读者阅读的积极性,会不由自主的想要为故事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可能性,这种参与的快感,是单纯阅读无法体会到的事情。

这类结尾模式,作者会试图用一种模糊的语气,把读者带入更深的思考中,并不对整个故事做彻底的总结,每个有心的阅读者,都可能解读出属于自己的情节走向,这种参与感才是开放式结尾最大的意义所在。

海明威称自己将《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修改了“39次才满意”,实际上他写了47种结尾,有的坦率直言,有的表现出乐观的态度。

弗兰克在《结尾的意义》中说: 我们当然不能没有结尾,书籍最大的魅力之一是它们不得不结束。

1.环形废墟:创造人物

令人难忘的人物是故事的内在属性,是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个体元素。我们能在作品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明知是虚构的形象,也很难摆脱它的影响。

甚至于连那些令人感到不快的人物,也在我们的内心里占据着一席之地。我们因为阅读这些角色,感知到不为人知的愤怒,却让记忆更加的深刻,因为相比于赞颂善良,谴责恶行似乎更加容易带来心理满足感。

《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劳德,《罗生门》中的家奴,《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得益于作者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情感的***鸣

而这种传神的刻画,源于作者对于细节的关注,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用文字赋予他们鲜明的生命属性,让读者有更深刻的代入感。

珍妮特·马尔科姆把托尔斯泰誉为“文学界最伟大的操纵大师之一”。托翁对于作品中人物的细节刻画极其传神,在他们作品中,有被屠格涅夫称之为“小把戏”的人物言行特征的描述,比如“亚历山大靴子的尖头”,这恰恰是表现人物特点的有效手段,是小说家必备的技能之一。

而在人物的主导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的争论。纳博科夫坚持让书中人物遵从于他的意愿,他在创作中要占据完全的主导,角色只是他笔下的囚徒。

凯特·阿特金森则认为:人物一旦被塑造出来,潜意识就会开始运作,这种内含的生命力使作者无法按照原定的思路继续写下去,必然要细心揣摩人物的特性,力求更加合理地把叙事延长,让情节看上去更显自然。

比如我们塑造了一个邮递员的角色,按照预先设计的思路,一章过后他就自然的消失掉。可是在情节的发展中,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境,此前某个情节的走向,需要我们在后面的讲述中,用这个角色加以烘托,于是我们不得不“屈从”现状,为人物选择合适的结束方式。

2.多重视角的可能性

在学校期间,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命题作文”的写作,即给到一个关键词,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描述。就像是一朵花,可以写它的色彩和形状,也可以讲述它的生物学特性,又或是它背后所能代表的人生的意义。

这种多角度的描述,就是创作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叙述视角”。作者如何来安排读者进入故事所创造的意境,取决于人物是更贴近真实的“我”,还是洞察力更强的“第三人”。

第一人称视角:更加贴近生活,给读者带来真实感,甚至还能让故事情节更紧张,提升阅读的兴趣。

表现形式: 戏剧性独白和内心独白。

戏剧独白,既在戏剧表演中,主要人物有大段的心里表白,陈述自己的内心观点、想法。戏剧性内心独白,则是在其他文学各类中,穿插运用或主要运用戏剧常用的独白手法进行文学创作。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抛开作者的身份,通过人物的自我讲述,让情节深浅有度,富有层次感。

通过戏剧性独白,可能更有效地串联起故事情节,凸显人物性格特征。戏剧性独白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具有客观化、人物形象塑造等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骚动》中,通过四位独白者的“发声”,串联起完整的故事线索,由凯蒂失贞前后生活状态的改变,通过昆丁、杰生、班吉三个独白者的还原性叙述,将南方没落社会制度下,个体的感知与时代的悲剧,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

《安娜?卡列尼娜》中基蒂?谢尔巴茨参加盛大舞会,期待她深爱的弗龙斯基向她求婚,却惊恐发现弗龙斯基和安娜相恋的迹象。

托尔斯泰没有从客观叙述者的角度来刻画这段场景,而是让读者透过情敌的眼睛去凸显出安娜的魅力,这种独特的对比手法,让人物的形象格外富有张力,更具有说服性。

第一人称的写法常用于侦探小说,如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中,华生就担任这个角色,它可以让叙述者与读者同时了解案情的进展,增强故事的连贯与紧凑性。

第三人称视角:叙述人不受空间、时间、生理、心理的限制,直观地把故事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更具灵活性。缺陷是容易造成与读者之间心理距离上的隔阂,没有第一人称那样的亲切感。

典型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与《包法利夫人》,第三人称也是小说创作中最被人熟悉,被广泛使用的方式,相比其他人称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写作在很多人看起来,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实不然,文字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区别就在于你有没有走近它、感知它、利用它。

人类文学史上,从来都不存在唾手可得的荣耀,每一个优秀的创作者,每一部辉煌的作品背后,都曾经历过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只看到了作品给他们带来的成就,却很难了解作者曾为此付出过多少的艰辛。

《鲁滨逊飘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59岁时才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读者诸多的赞誉。

《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因生活贫困,多年间像流浪汉般生活,坐过窂,当过海盗的奴隶。快到六十岁的时候,才写出了《堂?吉诃德》上卷,直到他68岁去世前的几个月下卷才发表。

想要走上写作的道路,唯有两条路可以走:阅读与书写。

1.阅读的意义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从丰富的文学作品里汲取到创作所需的营养,学习优秀作家的写作技巧,巧妙的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体系中。

阅读切忌“囫囵吞枣”,每部作品都有它独特的内在逻辑,通过精细的“咀嚼”,吃透故事所包含的人物、视角、结构、叙事方法等多重因素,分析作者讲述故事的意图。

2.写作在于熟能生巧

写作精于勤疏于懒 ,每天都留给自己一点写作的时间,它可以是短短的半小时,但是必须全情投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状态,心无旁骛的开始动笔。

“写读书笔记”是一个很好的提议,通过阅读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既是对于读书过程的总结,也是锻炼写作水平的开始,就像我们通过日记记录生活一样,思索的过程,就是对于作品深度解析的过程。

《荆棘之城》的作者萨拉·沃特斯说:我的底线是每天1000字,有时很容易做到,而有时,老实说,就像便秘似的,但我仍会坐在工作台前直到完成,因为我知道这样做的话我是在一步步地推进我的书。

养成随时随地记录的习惯,在灵感迸发的时候,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写下来,它可能来自于生活中琐碎的小事,可能是朋友八卦的趣事,只要它在某一刻曾触动过你的内心,不要犹豫,要知道,大部分作品里素材的产生大都来源于生活。

从写作小白到文学大师,是所有写作者梦寐以求的事,《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能够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写作的思路和技巧,它从开头、人物、视角、对话艺术、修改等12个方面提供了详实的建议,让我们认识到优秀的创作者,如何进行写作,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我不指望大家读罢此书就成为当代托尔斯泰——但,没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