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汀江母亲河资料
客家母亲河——汀江
汀江在宋、明、清时都称鄞江。
据考,福建河流多由西向东入海,唯汀江独南,按八卦图示南方属丁,故名汀水,后合成字改名汀江。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麓的赖家山,汇众山之水为一溪,南流至涵前穿龙门峡而下,经长汀城关迤逦南流。
一路纳河田、南山、濯田诸水而下水口,右纳桃兰溪于武平县店下,又左纳由连城县流出的旧县河于上杭县城郊九洲,流经城关再东南流,于永定县立新乡河口村出省,在广东省的三河坝与梅江相汇。
汀江是福建省唯一流经闽粤两省的省际河流。
全长328公里,流域面积11802平方公里,汇纳大小河流55条,总长度1137公里。
汀江流域象一片芭蕉叶子,四周山地,河流迂回曲折,上游泥沙冲积,下游滩多流急,河床变化复杂,上、中游河床几乎多为沙、卵石质,下游河床质是卵石、岩石。
上游长汀城关至中游上杭城关河道多是伸延小平原地带,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被冲刷注入河流,影响通航。
中游及支流旧县河、黄潭河,因两岸森林密布,植被良好,河水清澈见底,江面宽阔,水流平稳。
下游从上杭南郊至永定峰市70公里,落差85米,两岸山峰陡峻,危岩耸立,在大山深谷的压挤下,河床强烈下切,呈V形,航道狭窄,礁滩遍布,江水湍急,滩险达40余处,其中落差大于3米的滩险近10处。
峰市至石市是闽粤两省交界地,全长只7公里,俗名“半山”,两岸石壁如削,河床狭窄,狼牙巨礁,林立棋布,流态紊乱,回旋飞溅,为千百年来的航运禁区。
汀江除上游的长汀县河田至水口和中游的上杭至城郊一带地势较平坦,水流较缓外,其余都是滩险栉比,水位暴涨暴落,洪水期一般为4~8月,枯水期较长,一般为9月至翌年3月,洪枯水位差为9.5~4.7米。
汀江在福建省境内主流长度计282公里,河流总长度611.5公里,流域面积为9010平方公里,水系通航里程341公里,分段通航里程115.5公里,建有水利闸坝7座,未建过船设施5座,船闸2座,跨河桥梁22座。
汀江干流长汀城关至永定峰市219公里,平均水面比降为1‰;长汀~河田36.5公里,枯水期水深为0.2~0.3米,航道宽度3米,有拦河坝2座,船只上下不通,中间断航7公里;河田~水口25公里,枯水深0.2~0.3米,航道宽度4~5米,无营运船舶,只有个别农副业船在航行;水口~上杭92.5公里,枯水深0.3~0.5米,航道宽度5~7米,通航3~5吨机动船;上杭~峰市,枯水期水深0.4~0.6米,航道宽度5米,通航3~5吨机动船,航道中主要碍航闸坝有“三丰”拦河坝。
永定县峰市~广东省石市5.5公里,因其天然河谷陡峻险要,礁石星罗棋布,枯水深0.3米,只通木排,但在石市以下(广东界),航道条件较好,通航20吨货船。
汀江主要支流有旧县河及黄潭河,另有两条小溪:
(1)旧县河,在上杭县城关附近注入汀江,河流全长99.5公里,通航里程22公里,枯水深0.3米,航道宽3米,通航1~3吨木船,建有碍航闸坝1座。
(2)黄潭河,在汀江下游小河口附近注入汀江,河流全长107.6公里,通航里程70公里,枯水深0.3米,航道宽3米,通航1~2吨木船,有碍航闸坝2座,造成分段通航56.5公里。
(3)濯田溪,在长汀县水口附近注入汀江,河流全长65公里,通航里程11公里,航道枯水期水深0.3米,宽3米,通航3吨级木船,目前只有个别渡运或农用小船在行走。
(4)桃兰溪,在上杭县河口注入汀江,河流全长57.5公里,通航里程19公里,航道枯水期水深0.3米,宽度4米,通航2.5吨级木船,现已没有运输船舶航行。
客家首府——长汀
客家首府、唐宋古城长汀,古称汀州,位于福建西部,闽赣边陲要冲,西靠江西省瑞金,东邻连城,南毗上杭、武平,北接宁化、清流。
总面积3099平方公里,人口52万,为福建省第五大县。
年平均气温15-19℃,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长汀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福建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一直到清末均是州、路、府的治所。
从晋代开始,成千上万中原 *** --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灾荒,纷纷南迁, 定居于汀江流域,在与当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中,形成中国汉民族中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
南宋时,随着汀江航运的开通,汀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延伸和组成部分,汀州城成为连接赣州、梅州的中心枢纽和商贸重镇,“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
尔后,无数客家人又从这里起步,顺着八百里滔滔汀江水漂洋过海,不断向外迁移,播衍海内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汀江流域成为客家民系的摇篮、天下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祖籍地,汀江被称为“客家母亲河”,汀州作为客家人的发祥地和大本营,被尊为客家首府。
千百年来,小城如金瓯安放在闽赣两省交界处山谷斗绝的盆地中。
四周沃野平畴,城内卧龙山,一峰突起,不与群峰相连。
而依山沿河修筑的古城墙,把半个卧龙山圈进城内,构成了挂壁城池,形成城内有山,山中有城的独特格局。
那汀江更像一条飘逸的白练,穿城而过。
城枕山临溪,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汀江之畔。
城因水而美,江因城而更加灵动迷人。
宋朝汀州太守陈轩将之形象地描述为:“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
” 半个多世纪前,一个饱览了大半个中国风光的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汀江边充满深情地赞叹:“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福建长汀,一个是湖南凤凰。
”
长汀人杰地灵,哺育、造就了一大批杰出才俊。
从宋至清(缺元代)历代科举,汀籍进士70名(含武进士4名),举人265名(含武举人87名),特奏42名,荐辟16名。
明清两朝“五贡”528名。
辅佐郑成功 *** 、最后使台湾回归祖国的清代名将刘国轩,清代著名大画家上官周、黄慎,近代著名学者江瀚等,则是这块土地哺育出的杰出代表。
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化名人的名字响亮着这座千年古城。
唐代名臣张九龄,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大词人辛弃疾、大诗人陆游、世界法医鼻祖宋慈、抗元英雄文天祥和赵纲,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思想家王阳明、文学家宗臣、旅行家徐霞客,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等,都曾被这块土地深深吸引,留下了珍贵的足迹。
他们登台临风的吟咏、泼墨挥洒的流云、忧国忧民的慨叹,使得长汀历史文化的浩卷更加璀灿辉煌。
客家母亲河与母亲园
长汀是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台胞的祖籍地,汀江是贯穿闽西、粤东客家地区的水路大动脉,是福建西部最大的河流,与闽江、晋江、九龙江同为福建四大水系之一,汀江孕育了客家人,繁衍了客家民系,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汀江被称为“客家母亲河”。
汀江流域的客家先民以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勤劳智慧的双手,创建了新的家园 ,形成了客家民系。
宋朝末年,由于战乱加剧,一部分客家子民从汀州出外谋生,沿着汀江顺流而下,向上杭、武平、粤东、广西、云南等地迁徙。
明清时代,又有大批客家人迁往台湾、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大洲,至今客家民众已发展到数千万人,成为中国汉族中一支重要民系,客家人以勤劳、智慧、勇敢、朴实的精神,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汀江不愧为客家母亲河!
为了弘杨客家精神,于1995年由原全国政协委员、马列来西亚太平绅士、南源永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捐资15万元人民币,长汀县 *** 投资80万元人民币,在长汀县城南五通桥边修建客家母亲园,整个园占地1500平方米,状如一艘巨轮劈波斩浪驶向海洋,园中客家母亲塑像为一端庄、秀丽的年轻劳动妇女形象。
由姚美良先生倡导发起的“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首届于1995年11月29日在客家母亲园隆重举行,世界客属纷纷组团前来拜谒,祭祀这位世界客家人心中的母亲和客家母亲河。
以后每年度举行一次,至今已举行了9次,每次都有来自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和台湾等地客属乡亲以及闽粤赣“客家金三角”海内外嘉宾数千人参加。
尤以96年10月举行的第二次公祭大典规模最大,远道嘉宾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地的客属嘉宾。
客家美食之都——长汀
俗话说,没吃过长汀菜,就不算到过长汀。
长汀可是个美食王国,是著名的中国客家菜之乡、福建美食名城,素有“食在长汀”的美誉。
长汀客家菜源于中原,长汀客家人长期迁徙过程中,吸收了沿途的烹饪技艺,在定居长汀以后,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物产等特征,把中原的传统烹调技艺,沿途吸收的烹饪技法以及当地土著人的烹饪技术加以融合渗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古今结合、南北结合、兼收并蓄、自成一格的风味体系。
讲究鲜香、清正、原色、本味和养生,以“鲜、香、清”见长。
形成了长汀菜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菜肴的“原汁原味”非常突出。
烹饪是很少用味精的,甚至不用味精。
此外,糖也少用。
食品色素历来不用。
菜谱中的蒸、炖、酿、焖、煮的菜肴特别多。
炖牛腩、精蒸白鳗、甲鱼游江、炖鱼肚、精炖鱼、蒸全鱼、清汤田鸡、清蒸鸳鸯鸽、双燕迎春等等,这些菜都具有独特的长汀山珍客家风味,“长汀豆腐干”居汀州八大干之首,有一千多年历史,驰名中外,光豆腐就可做近100多道菜。
曾经与长汀柿饼红糖同为历代贡品。
长汀河田鸡是中国五大名鸡之一。
“白斩河田鸡”历来被列为长汀菜之首。
1986年获得福建省省颁“地方特殊风味菜点”称号。
传统美食“麒麟脱胎”,又名“猪肚包狗仔”,也是长汀名菜之一。
此外,长汀小吃品种繁多,有汀州珍珠丸、汀州鸡肠面、蛋清鱼丸等6个中华名小吃,有素炸肝花、芋子饺、灯盏糕等34个福建名小吃。
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在长汀的大街小巷,让你美不胜“吃”,“吃”心不改。
汀州客家文化
作为汀州附郭的长汀,是客家人最具有代表性的聚居地之一。
汀州对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深的,因此被众多客家乡贤誉为“客家的发祥地”、“客家首府”。
据学者考证,从东汉末年开始,成千上万中原 *** 为躲避战乱、灾荒,纷纷南迁,几经跋涉来到闽西汀州地域,客居于崇山峻岭之中,在这“世外桃源”的境地里繁衍生息,开拓创业,渐渐造就了中国汉民族中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
“没有客家先民,就没有汀州”。
正是客家先民如潮水般涌入汀州,带来中原一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加之人口的增长,汀州得以发展。
汀州至宋代已成为客家聚居的最大城市。
随着历史的推移,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
宋元之间迁往广东一带的居多,明清间又有大批的客家人漂洋过海,开拓赖以生存的空间。
源于长汀的汀江水滚滚南流,出福建,汇韩江,入南海。
正是汀江两岸的沃土哺育了一代代客家儿女,奋发图强,事业有成。
于是,客家人把汀江称为“客家母亲河”。
已故全国政协委员姚美良先生,生前一次次来到长汀,发起了隆重又而影响深远的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
一年一度的公祭大典,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客家后裔长途跋涉、不辞辛劳回到汀州——长汀寻根谒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据统计,台湾至少有六十多个常见姓氏的三百多万人口源于汀州,香港有两百多万客家人传自汀州,明末辅佐郑成功 *** 的重要将领刘国轩是汀州人,清代画坛巨匠上官周是汀州人,孙中山的祖先曾在汀州定居,著名爱国人士江庸的祖籍地也在汀州,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写道“五百年前,我的祖先是福建汀州人”。
截止2009年7月,客家人已达一亿人之多,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的祖先大多在汀州留下过生存与奋斗的足迹。
汀州的传统文化由于中原文化的播衍输入,历代外来文化的渗透以及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长汀客家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汀州客家博物馆
长汀是客家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古迹、旧址至今保存完好,1993年为迎汀州千年庆典活动,在长汀县博物馆内特意组织陈列了客家专题展览,成立汀州客家博物馆。
整个展览馆占地700平方米,***分为四个展室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享誉中华的客家首府”;第二部分为“灿烂缤纷的人文景观”;第三部分为“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第四部分为“世界客属一家亲”;第五部分为“崛起奋进的长汀”。
展馆广泛收藏了汀州客家从唐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置汀州以来,客家民系在汀州成熟发展的历史,展现了客家先民在汀州这块广袤的沃土上生息繁衍,并遍及世界各地,使汀州成为中国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的历史过程,是一部记载汀州跨越千年发展的史诗,充满着客家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由于展览内容丰富,受到海内外来宾的一致称赞,被誉为“中国客家第一馆”。
汀州客家研究中心
坐落于中国福建闽西长汀县,汀江畔上的一座四层的颇具客家民居风格的现代化建筑“汀州客家研究中心”, 是世界上唯一的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和研究中心。
我们可以醒目的看到在装饰的金色琉璃瓦的门楼上挂着由中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季羡林先生题写的“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漆金横额。
“中国客家研究中心”是已故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南源永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捐资二百六十万元人民币兴建的。
近几年来,姚美良倡议并组织了四次世界客属公祭长汀母亲河大典,海外客属四千多人闻讯前来祭祖寻根。
姚美良有感于保留、继承与研究客家文化的紧迫感,于一九九七年兴建了这一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和研究中心。
该建筑主楼四层,配楼三层,建筑面积三千五百多平方米,主楼一层为展厅,主要展出的是“五洲客家情”,以大量的照片、图表、出版物、会刊、分刊、实物等系统地介绍了客家的起源,形成分散的历史,世界各地客家社团活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介绍,客家文化学术研讨活动等等。
二层为办公室、资料室、藏书室。
三层为接待室、客房。
四层是学术交流厅。
配楼的三层,分别为客属马来西亚厅、新加坡厅、泰国厅、港澳厅、台湾厅、美加厅等,陈列反映客属人士及社团在当地生存发展的照片、书籍、会刊及实物等。
汀州客家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已出版专刊《汀州客家报》二十余期。
举办了“汀江与客家人”学术研讨会,来自厦门大学、华东师大、中山大学、江西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的一百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提交会议的二十五篇论文已结集出版;举办了“客家传统文化田野调查报告会”,出版了《汀州传统民俗与庙会》论文集。
现任长汀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李文生,十多年来从事汀州客家研究,已著有《客家首府--汀州揽胜》、《汀江与客家人》、《汀江--客家母亲河之歌》、《方方传》、《历史的探索》等专著。
近几年来,李文生在姚美良先生的支持与鼓励下,多次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地出访,出席客家文化研讨会,拜访客属社团,介绍闽西客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邀请他们来闽西寻根问祖。
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协助地方有关部门已成功地举办了五届世界客属公祭母亲河大典活动,接待了来自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五千多位海外客籍人士。
法国远东学院教授、著名民俗、宗教专家劳格尔曾七次来长汀考察客家文化。
劳格尔参观了客家研究中心后说,长汀的客家文化保留的非常丰富,汀州客家研究中心所展示的客家历史、文物资料相当系统、相当丰富。
他惊叹,在远离中心大城市的地方,在一个山沟沟里竟有这样现代建筑的研究中心。
他更是对姚美良先生个人出资捐建这一文化项目赞叹不已。
他认为姚美良极有文化造诣和极富人格魅力。
他表示将带学生来长汀进行客家民俗“田野”调查,并决定以客家研究中心为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