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易》卦中“应”“中”“乘”“比”“据”的具体含义?

易经》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易经的理论博大精深,而又至简至易。其大可用于治国平天下,其小可用于齐家、处世、修身。其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阴阳变易的基础上。《易经》之义理主要体现在易经与易传之中。卦辞、卦象、卦序结构以及易传等是易理的重要来源。

一、通行本卦序分析

《易经》又称为《周易》,是因为在《周易》之前还有两种《易经》,即《连山易》和《归藏易》。总称“三易”。据说《连山易》是神农时代之易,《归藏易》是黄帝时代之易。这两种易均已不传。三易都是六十四卦,其根本区别在于卦序的不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六十四卦卦序的排列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六十四卦全排列可推算出有:

种卦序。这可是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但已知的《易经》卦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行本卦序,(邵子称为后天六十四卦序)

2、先天六十四卦序

3、京房八宫卦序

4、《元包》卦序

5、《马王堆帛书易经》卦序

在这几种卦序中除了通行本卦序外,都有明确的象数关系和易理,其排列顺序有着固定的规律。

自古以来,对于通行本卦序的认识主要有三派:一是易理派,认为只能通过《序卦传》的易理来理解卦序。二是象数派,认为通行本卦序与其它卦序一样有着一定的象数规律。三是,卦序没有什么象数规律和易理,只是便于记忆而已。这派些学者往往对《序卦》易理提出诸多质疑,如宋代学者叶适在其《习学记言》中解《需讼》卦时说:“《序卦》:‘物稚不可不养也’,物之稚者养,而壮者不养乎?”。

笔者认为:《易经》是建立在理、象、数、占基础上的。可以说,没有理、象、数、占就没有《易经》。通行本卦序是流传与影响最广泛的一种卦序,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离不开理、象、数之间的关系,而且其排列规律应该遵循至简至易的原则。

(一)卦序分析

通行本《易经》卦序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其基本顺序是将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对,两俩一组,非反即覆。相反就是卦形的阴阳爻全部互换。如乾与坤、颐与大过等。相覆就是卦形上下颠倒。如,屯与蒙、师与比等。如果将相覆之两卦,看作上下颠倒的一卦,那么六十四卦就变成了三十六个反覆卦。参见图一。

通行本《易经》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经。上经首乾坤,终坎离,***三十卦;下经首咸恒,终既济未济,***三十四卦。全经有四对卦为相反卦,上经三对,乾、坤;颐、大过;坎、离;下经一对,中孚、小过。其余五十六卦为相覆卦。上经十二对,下经十六对。

通行本的卦序自古以来有许多人研究。那么到底这六十四卦存在什么排列规律呢?首先看乾坤至泰否这十二卦。如果将其按照阳爻和阴爻的多少的顺序及相反或相对的组合排列起来:见图二。

可以看出这十二卦有着明显的排列规律:以按照阴阳爻的多少以泰否为中心(三阴爻三阳爻卦)呈对称排列。

若将图一通行本相反覆的卦序,按照卦中阳爻数由多到少(6~0)的顺序,从下到上排列起来(见图三)。图中的数字,代表该卦或相反覆的两卦在原通行本卦序中的排列序号。从图三可以看出,除了上经的无妄大畜和下经的夬姤两组相反覆的卦不符合上述规律外,其它各卦都符合,只是下经没有按照上经那样水平排列的顺序而已。只要将渐归妹在图三的塔形图中下调两行,就可以达到下经也呈水平排列。而且反覆卦的排列以三阳三阴爻卦为中轴,呈基本对称分布。

按照《序卦传》和图三的排列顺序,可以对通行本卦序的排列规律大致归纳三点:

1、按照卦义的前后因果关系衔接(理),

2、按照卦形反覆的关系(象)

3、根据卦形中阳(或阴)爻数对称排列(数)

上述理象数三者之间又互相联系、包含和渗透,卦形的反覆,体现的是物极必反之理;阴阳爻数对称分布,体现的是阴阳平衡之理。

(二)卦序的错位

笔者认为,以上三条就是通行本卦序制作者的指导思想,非常简易,体现了易经至简至易的原则。假如卦序不是按照以上规则排列,那么在三十六组反覆的卦序中就不会仅移动三组卦就能达到卦序如此的有规律性。由此看来,原卦序中上经的无妄大畜、下经的夬姤以及渐归妹必然存在错位,可能是周易卦序在先期流传和传授过程中出现的错简。我们可以分析如下:

据《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由此可以知:一是,在孔子时代所谓《易》,就是指六十四卦的卦辞及三百八十四爻辞。那时的一卦卦爻辞,是合刻于竹片上的,如此六十四卦以竹片韦编而成《易》,所以才有“韦编三绝”。二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已提到了《彖》、《象》、《说卦》、《文言》等为孔子所作。并没有明确说明《序卦传》为孔子所作。到《汉书·艺文志》云:“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可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这才明确记载了孔子作《序卦》传。由此可以推论,《序卦》在司马迁时代有三种可能性:

1、 卦序和《序卦传》非孔子所作,而为后人所作;

2、 卦序为孔子所作,但《序卦传》非孔子所作;

3、 卦序和《序卦传》均为孔子所作,但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提到。

无论哪种情况,由于没有记录作者的卦序排列思想,在文化传播不发达的古代,《周易》主要是单传师授,流传面很小,在传播中出现错简、抄错差错或人为修改都是很可能的。古代的经文是刻于竹简之上的,以绳编之,形如竹帘,成捆收藏。绳断则简脱,《史记》中不是也记载着孔子“韦编三绝”吗!由此也说明错简是造成通行本卦序个别错位最有可能的情况。

根据史料及最新的考古发现,许多学者对《序卦传》为孔子所作表示怀疑。但是笔者认为,即使《序卦传》非孔子所作,但卦序排列很可能为孔子所序。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在汉代(及其之前)就已经有多种卦序存在,除了通行卦序外,其它的卦序大多都是用于象数卜筮的,只有通行卦序重在易理兼及象数卜筮。这正符合孔子治易精神。而且孔子为《周易》作《彖》、《象》、《说卦》、《文言》等肯定是按照一定的卦理顺序而排列。从卦义上讲,《彖》、《象》对于“中”十分重视,后来儒家发展为“中庸”思想。从后面的卦序排列规律的分析来看,这一排列顺序也正反映了儒家的这一思想。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帛书《周易》,其中有《系辞》上下、《二三子》、《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帛书《易经》的卦序与通行本卦序完全不一样,自然不会有通行本《序卦》传。但是从其经文和传文来看,出入很大。首先是卦序与通行本不一样,卦名卦辞中的字也多有出入,再有就是同为《系辞》但其文字段落互有差异。

1995年在绵阳永兴双包山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绘有太极图的木胎漆盘***20件。据考证,该墓下葬的年代在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前。研究表明:该墓出土的木胎漆盘沿口纹饰及其内底的太极图包含了太极八卦、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六十四卦生成序、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北斗七星、二十八宿、年月日时周期、节气、大衍数、十月太阳历等等。这说明图书象数易在先秦乃至汉初是存在的,由于《易经》在一定时期,主要采用师授单传,图书象数易到汉以后就失传了,直到宋代才又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