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桥的名胜古迹
“横塘棹歌”为古湘湖八景之一。地点就是今天的横筑塘牛埭石塘旧址一带。据古代记载,横筑塘原来叫黄竹塘或黄筑塘,据说此处有黄竹载于塘上,蔚然成林,就称为黄竹塘。明朝诗人魏骥有诗称“黄竹依稀范蠡塘”也是指黄竹塘的,后来人们讹传为横筑塘了。横筑塘村位于湘湖之南,湖水荡漾,绿树掩映,尤其是牛埭古埠,商贸发达,棹歌声声,风光秀丽,因此“横塘棹歌”被称为古湘湖八景之一。
宋代张夏兴修横塘有数十里。从此,上河舟船片片,橹声阵阵,两岸田园风光诱人,颇是吸引了许多骚人墨客。历代有许多名人也到过这里,据载就有贺知章、温庭筠、林则徐等人到过处地,江南名妓苏小小也曾来过这里,还有孙中山先生也到过这里,他从杭州坐船经此进入绍兴。
还有许多文人留下了许多的诗词,如清代诗人来鸿缙写有《舟过横筑塘》:“扁舟一棹趁湘波,傍岸间行任著靴。荒坝拖船争踞埠,渔家晒网恰临河。土翻高垄耕黄犊,水涨横塘泛白鹅。十里村墟斜照外,红墙古寺锁烟萝。”诗歌写得清丽洒脱,对横筑塘的牛埭古埠和村庄风光也描写得十分逼真动人。
而历史学家柴海生告诉我们,有人将“横塘棹歌”这一湘湖八景张寇李戴,安插在另一处地方。他闻知便据理力争,结果才让“横塘棹歌”还原于横筑塘。但要使这一古遗址成为亮点,而这也有待于业界人士的旅游开发,以将我们的古代历史文化发扬光大。南塘庙
与南津牛埭仅几米之距有一座南塘庙,也是一座古庙,庙不大,原称“张神殿”,以前的萧山旧县志及《萧山湘湖志》也有记载,是为纪念张夏太公而建。庙内一位神像端坐其中,浓眉长髯,十分威武,原来这是治水大吏张夏太公。据史料载,北宋年间,工部侍郎张夏(萧山河上人)奉命在横筑塘一带兴修官塘,并将原来的土塘,改建成石塘,绵绵十多里路,这条石塘一直沿横筑塘村的上河而走,全部是用方正的石块砌筑而成。这一条横塘的建成,既可防治洪涝灾害发生,也是当时的一道风景线。样子古朴敦实,具有古风遗貌,成为当时一条主要的水运通道。 天下寺庙数不清,各有各的历史文化底蕴,杨岐寺也算是一个别具风格的寺庙。杨岐寺建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由于所在地东西两坞葬有南宋宁宗杨皇后国戚杨氏齐王和冀王,“齐”、“冀”谐音“岐”,寺以人名,山因寺名,称“杨岐寺”和“杨岐山”。
杨岐寺可是一座了不起的佛家寺院,不仅因为杨岐寺北座杨岐岭、东南面湘湖、西南傍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口,是一处兼具山水霞雾的风水宝地。也许是受帝皇的恩宠,也许是古刹丛林景色清幽、远离尘嚣,杨岐寺梵宇琳琅,香火独盛,常常成为文人骚客吟咏的题材。
“借问霜天何处钟,船娘遥指杨岐寺”。湘湖古八景的“杨岐钟声”,在历史上与杭州净慈寺的“南屏晚钟”齐名。据旧志记载,旧时杨岐寺的大阁悲、妙高楼依崖而立,隐现于云霞烟雾之中,早晚钟声,随风入湖,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中国佛教协会赠送给东方文化园杨岐禅寺的重达12.8吨的杨岐世纪宝钟,总高4米,最大口径2.6米,是迄今为止江南最大的一口铜钟。铜钟的顶部铸有56朵象征净土的莲花,代表着我国56个民族。佛家认为人有108种烦恼,钟上铸就的108尊观音化身佛像,寓意着撞钟即能驱除您的所有烦恼。铜钟的主体部刻有汉、藏、梵三种文字的大乘妙法莲华经文。铜钟的周边铸有21只仙鹤,寓意此钟铸于21世纪,誉为世纪宝钟。铜钟的下部铸有四只佛手:握有象征生命和吉祥的杨柳枝代表着春天,持有象征祥和明净高洁的莲花代表着夏天,持有象征丰收的麦穗代表着秋天,握有红灿灿的火轮代表着冬天。当你撞杨岐宝钟,许世纪(四季)心愿时,可别忘了抚摸这四只佛手:四季平安。
岁月悠悠,杨岐寺历经千年风雨,几建几毁。1998年,中强建工集团斥巨资重建杨岐禅寺。如今的杨岐寺已成为一座著名的寺庙,来自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的游客们在这里倾听钟声,感受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
“杨岐钟声”所在的东方文化园以周易八卦布局,儒、释、道三家建筑同构,2728米彩绘艺术长廊贯穿全园八大景区,包括世纪广场、佛家区、道家区、儒家区、东方度假区、千亩大草原、山瑞览胜景区、世界珍奇瓜果园。游览东方文化园,可以充分感受东方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
湘湖八景之一的“杨岐钟声”,在历史上曾与杭州净慈寺的“南屏晚钟”齐名。萧山十景之一的“杨岐钟声”来源于杨岐寺中12.8吨重的“世纪宝钟”,此钟号称“江南钟王”。晨昏之时,众僧撞起大钟,钟声回荡山谷,悠扬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