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北极村的记忆

我先后二次到漠河北极村旅游。

北极村最初被世人所知,是土生土长作家迟子建用朴实的文字渲染出来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漠河旅游逐渐逐渐热起来,北极村号称中国最北之地,更加吸引游客。

我第一次到漠河是2010年8月初,跟随着旅行团从哈尔滨飞到漠河机场,转乘长途车,在泥泞的公路上行驶近三个小时到达北极村。村子不小,一排一排的木屋,都是普通的农家小院。我们先在漠河三十驿站拍照留念,随后一路走过去,最北一店、最北农家院、最北客栈比比皆是,还有最北邮局和中国“北方第一哨”。我们在北极村逗留三天二夜,连绵不绝的印象仿佛是由气味、触觉、视觉混合而成的。

走进北极村,我们对那一幢幢用木头建造起来的房子感到好奇,人们叫它“木刻楞”。房屋的墙壁用整株整株的松木横卧起来,相互克楞,不用柱角,留出窗户。房架陡尖,防雨的“木瓦”也是用木板做成的。墙壁的每根木头之间用泥抹上,不仅保暖,还带有对泥土的崇敬。

我们留宿的农家小院前后有两排木屋,主人家相当热情,把每个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小炕有点硬,没有想象中那么舒服。门外门窗旁都挂着玉米、红辣椒或鱼干,木篱笆围起的大院里堆积着牛粪和松木,还有一个大大的干草垛,空气中弥漫着乡土气味。一日三餐都在主人家搭伙,蔬菜是主人自己种的,鸡鸭鱼肉是村口买来的,黑龙江的鱼肉质尤其鲜美。晚餐时,我们向主人购买用玉米高粱酿制的土酒,边喝边听主人家讲漠河民风民俗,边听着屋外的狗叫。清晨可以听到起伏不断鸡鸣,一会儿主人家“叮铃哐啷”地开始为我们熬玉米粥,蒸白面馒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青山绿树、木屋黄牛,真实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北极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滚滚的黑龙江就从小村北端流过。漫步在黑龙江沿岸,我们可以感受到河谷的开阔、和平的特性,迷人的树林、草原和茂密开满花朵的灌木丛。远处的山脚围绕的是松林和白桦林,山顶没入了蓝天。江水带着有如雪花飞崩的云雾,迎面吹拂的风已经有秋天的寒意。

记不得哪位旅行家或画家说过,真正美景都有几个要素构成:平面,即河流本身;两个侧景,即隔河相望的河岸,它们具有透视性的景观;前景,开阔的草原或土地能显示河流的蜿蜒曲折。黑龙江的河谷似乎完全具备这些美景的要素。我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构架起一个画框,随意朝那个方向透视,牧场、木刻楞、河流或是一片云彩,立刻有了“风景”的视野,风景就于焉形成。

第二次到北极村是2019年8月初,我们自驾从黑河出发穿越大兴安岭直奔北极村。北极村的收费管理相当制度化,自驾的汽车只能停在收费站之外的停车场,在购买套票之后乘电瓶车入村。满地都是高楼宾馆,到处是LED装饰灯不停闪亮。水泥和石块铺就的宽阔广场两边都是大大小小的酒店。黑龙江沿岸开阔草地上杂乱无章,各种形状不和谐的石头雕塑、金属造型、水泥堆成八卦图案和刻着各种字体的“北”字的石块布满每个角落。几乎所有“打卡点”前面都是排着长队等候拍照的人群,满眼都是红绸巾、花雨伞……唯独竖立在江边的界碑没有变。

还是让我停留在十年前的记忆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