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7易象论(11-20)

11、卦体上的三个“对立面”

卦体六爻分别构成三个“对立面”,即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每个爻除了与之相对的爻以外,与其它四个爻都为“邻”,这种相对与相邻的关系与爻的阴阳无关,爻无论阴阳,都存在着这种相对与相邻的关系,六十四卦皆然,这也没有例外。

初爻与上爻相对。在卦体上,对初爻的取象有很多,其中不乏有“潜”、“足”、“趾”等,如乾初讲“潜龙”,剥初讲“剥床以足”,噬嗑初讲“屦校灭趾”,贲初讲“贲其趾”,大壮初讲“壮于趾”,夬初讲“壮于前趾”,鼎初讲“鼎颠趾”,艮初讲“艮其趾”等等,“潜”、“足”、“趾”等在卦体上居下,这是没有疑义的,也是为大多数易学家认可的。

在卦体上对上爻的取象也有许多,例如乾上讲“亢龙”,大有上讲“自天佑之”,大畜上讲“何天之衢”,大过上讲“过涉灭顶”,咸上讲“咸其辅、颊、舌”,解上讲“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旅上讲“鸟梵其巢”,中孚上讲“翰音登于天”,既济上讲“濡其首”等等,不难看出,这些“亢”、“天”、“顶”、“高墉”等象,就是形容上爻,这些象的依据就是上爻,这些象也证明了上爻就在卦体的上方,这也是没有疑义的。

二爻与四爻相对。在二爻与四爻的取象中,不乏相对的例子,比如讼卦二爻讲“不克讼”,四爻也讲“不克讼”。姤卦二爻讲“包有鱼”,四爻讲“包无鱼”。丰卦二爻讲“日中见斗”,四爻也讲“日中见斗”。

三爻与五爻相对。在三爻与五爻的取象中,相对的例子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例如蛊三讲“干父之蛊”,蛊五也讲“干父之蛊”。观三讲“观我生”,观五也讲“观我生”。无妄三讲“无妄之灾”,无妄五讲“无妄之疾”。恒三讲“不恒其德”,恒五讲“恒其德”。夬三讲“君子夬夬”,夬五讲“苋陆夬夬”。从这些取象中,也不难看出,三爻与五爻也有相对关系。

对于二爻与四爻、三爻与五爻的对立关系,《系辞》上有句话说得很好,那就是“同功而异位”,但由于不了解真实的卦体,所以接下去的解释就错了,如什么“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在卦体上,二与四和三与五同处在一个层面,它们构成了两个“跷跷板”,或者是成十字交叉的两个“天平”,这里没有什么善恶、远近与贵贱。

12、卦体上的三个“层次”

卦体六爻按照高中低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爻为一个层次居下,二、三、四、五爻为一个层次居中,上爻为一个层次居上。

在卦体上,初居下,上居上,这是大多数易学家认可的,也是可以为众多的取象证明的,问题是二、三、四、五爻,从层次的角度讲,它们是同一个层次,无所谓高低上下,在取象上就叫“阶”,升卦五爻讲“贞吉,升阶”,这个“阶”就是说五爻是高出初爻的一个“台阶”。

29) 三、四、五爻在同一个层面上,这也可从乾卦六爻的取象得到证明。乾初讲“潜龙”,乾二讲“见龙在田”,这里我们要问,初爻这个龙“潜”在何处呢?不言而喻,肯定是在“田”下,也就是乾四辞所谓的“渊”,“渊”比“田”还要低。乾上讲“亢龙”,这个“亢龙”在什么地方呢?可以肯定是在“天”上,也就是最高处。难解的地方是五爻,五爻讲“飞龙在天”,这里分明是说这个“龙”是在“天”上飞,那么到底是五爻为“天”,还是上爻为“天”呢?如果说五爻为“天”,那么上爻就是“天外天”,如果说上爻为“天”,那么五爻就不是“天”。原来乾二与乾五是同一个层次,一个为“田”,一个为“天”,这是因为“天地本无界”,这种情况好比说云在天上,但如果是站在泰山山顶,也会看到云在脚下景色。

乾二的取象是“田”,其实四爻也有取象为“田”的例子,比如恒四就讲“田无禽”,巽四就讲“田获三品”。二与四都可以取象为“田”,说明这里没有高低的区分。

13、卦体上的上下前后左右

在卦体上,初为下,上为上,二三四五爻为一个层次居中。但是,居于中层的四个爻并不在一个点上,也不在一个线上,前面我们谈到这四个爻也构成一个“圆圈”,它们还可以分出前后左右。

在区分前后左右上,最典型的取象就是丰卦三爻讲“折其右肱”,三如果是“右”,那么与之相对的五就是“左”。有了三为右,五为左,也就可以知道二为前,四为后。

初为下,二为前,三为右,四为后,五为左,上为上,这是六爻定位的一种方法,与爻的阴阳无关,六十四卦,只要是初就是下,是二就是前,是三就是右,是四就是后,是五就是左,是上就是上。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前后相对,这种定位与相对关系,具有普遍意义。

区分上下前后左右也有一个立场问题,上面的区分是站在卦体以外,面对着卦体。如果是站在某个爻的立场上,左右就可能易位,例如明夷二讲“明夷于左股”,这就是站在二爻的立场上,把三爻视为“左股”。师卦四爻讲“师左次”,明夷四讲“入于左腹”,这是因为站在三爻的立场上。

14、卦体上的“中”

与初上比较,二三四五爻同为中层,但并非“中央”,居于中央位置的有两个爻,这就是二与四,二爻与四爻也可以看做是卦体上的“中”。

典型的对“中”的取象就是“庙”,升卦卦辞讲“王假有庙”,这里没有具体指出哪个爻是“王”是“庙”,通过对辞义的分析我们断定四爻为甲为“王”,四爻也就是“庙”的位置。“王假有庙”这个象再次出现在涣卦,涣卦辞也讲“王假有庙”,这里同样也没有具体说是哪个爻,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二爻为甲为“王”,庙堂居于中央位置,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王”处在其它爻位,可以称“王”,但不叫“庙”,家人卦五爻为甲,爻辞说是“王假有家”,这就说明五爻不是中央位置。

传统易学有的依据八卦学说,以为二五为“中”,二为下卦之“中”,五为上卦之“中”,其实不是这样的,二与四相对,要说“中”它们同为“中”。

15、卦体与视觉

卦体六爻分处上下前后左右,这样从外部某个位置观察卦体,按照可见与不可见区分,六爻就有了可见、不可见与部分可见的情形。二为前,这是完全可见的,四为后,这是完全不可见的,初三上五这四个爻是部分可见,当然也可以说是部分不可见。

对这种可见、不可见的取象,比较典型的就是艮卦,艮卦以人体取象,卦辞讲“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艮卦四爻辞讲“艮其身”,这就表明四爻是“身”,四爻既然是“身”,则与之相对的二爻就是“背”。假如把四爻取象为“人”,那么二爻就是“庭”,这就是“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丰卦二爻讲“丰其蔀,日中见斗”,同样的取象还出现在四爻,二与四同为“中”,二爻“日中见斗”是因为这个爻是个阴爻,四爻是个阳爻,阴爻如不可见,那么阳爻该是可见的,丰四也说“日中见斗”,就是因为这个阳爻处在一个不可见的位置。

可见不可见要看站在什么位置上观察,站在二爻位置上看不到四爻,站在初爻位置上看不到上爻,站在三爻位置上看不到五爻,如此等等,就是因为卦体是个立体,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作为对立面,彼此是不能直接见面的。

上述可见、不可见以及部分可见的情况,是因为卦体是一个立体,假如对卦体的观察不断改变视角,或者是视角不变,而让卦体旋转、滚动,那么所有的爻都可以看到,卦符上的六划都是明白显示的,爻辞对每个爻也是都有描述的,这里似乎没有什么可见与不可见的区分,其实细读经文,可以看出它们还是有区分的。

16、什么是卦象

卦象就是卦的整体形象,六十四卦的形态不同,形象也就不同,这些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某个卦的特征,也就是这个卦区别于其它卦的地方。

比如说乾卦的卦象就是“龙”,不是“天”,如果乾卦的卦象是“天”,那么对二爻的“见龙在田”就无法解释。在自然界,有“恐龙”、“翼龙”等等动物,但恐怕还没有中国人心目中的“龙”,从龙的可潜、可见、可跃、可飞、可亢,可以在田,也可以在天,可以看出龙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动物,几乎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现实中没有龙,龙综合了多种动物的优点这一点上看,龙是一种抽象物,从龙有形有象这一点上看,龙又是具象物。龙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乾卦的“形象大使”,说明乾卦的自由、通达与稳固,这种局面是其它卦所没有的,这就是乾卦的特征。

再比如“牝马”这个象,这是坤卦的卦象。坤卦虽然也是天道与人道合一,但由于能量所限,诸爻几乎呈静止状态,只有时间的流逝。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卦的内部会有一个潜藏的天数上岗,卦体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这可以说是“生”,是孕育,是外静而内动,这就是“牝马”这个象的意义,“牝马”也可以看做是坤卦的“形象大使”,是坤卦有别于其它卦的一个地方。

卦象多体现在卦名当中,例如井卦的卦象就是“井”(一口扳倒井),革卦的卦象就是“革”(皮革),鼎卦的卦象就是“鼎”(一个折了腿的鼎),屯卦之“屯”、蒙卦之“蒙”、需卦之“需”、讼卦之“讼”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卦象,卦名直接就是卦象。也有许多卦象体现在卦辞当中,比如说履卦辞中的“履虎尾”,中孚卦辞中的“豚鱼”,小过卦辞中的“飞鸟”,未济卦辞中的“小狐”,如此等等,这些也是卦象。

有的卦象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或多个。比如噬嗑卦,单就“噬嗑”来讲,这个卦象是表示口中含物而咀嚼的意思,对于上下两个阳爻而言,中间的爻就象是口中的食物,这是一个上嘴唇连着天、下嘴唇连着地的“大嘴”;卦辞讲“利用狱”,“狱”也是噬嗑卦的卦象,对于中间的爻而言,上下两爻又象是刑具,使得诸爻的行动没有自由。再比如观卦,单就卦名来讲,观卦的卦象就是观察,从卦辞“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来看,观卦又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动作,也就是由下至中但不至上的动作,另一个是状态,形容服从者长的头大的样子,这个动作与状态,也是观卦的卦象。

具有多个卦象的卦,象与象之间可能有关系,也可能毫无关系。比如说观卦盥洗的动作与大脑袋的俘虏,还有观察,虽然都是卦象,但这些象与象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它们只是属于同一个卦,一个卦可以有多种形象、多种特征,如果说联系,也只是这些象与卦体的联系,而不是象与象之间的联系。

还有许多卦象是通过爻辞来表现的。例如乾卦,卦名与卦辞中没有“龙”,但通过初爻的“潜龙,勿用”、二爻的“见龙在田”、四爻的“或跃在渊”、五爻的“飞龙在天”,上爻的“亢龙有悔”,我们就可以确定乾卦的卦象就是龙。再如剥卦,从卦名上看这个卦的卦象是剥落、侵蚀的意思,从初爻的“剥床以足”、二爻的“剥床以辨”、四爻的“剥床以肤”等辞来看,这个卦的卦象也可以说是个“床”,只不过这个“床”不是人们所想象的人的卧具,而是“托具”。

17、卦象之分类

卦象繁纷复杂,但依据卦体的状态、性质、功能与变化趋势,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状态类,第二类是性质类,第三类功能类,第四类就是变化趋势类。

状态类的卦象,就是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卦体的状态,卦体的状态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静态,另一种是动态。比如说井和鼎,在六十四卦中,最具形体的卦象就是这两个卦,单独来看井和鼎,它们就属于静态。古代的井与现代的井有差别,但井的形状与功能大体还是一样的,古代的鼎到现在还多有遗存,虽然形状不尽一致,但性质与功用还是没有变化,人们也不会把井、鼎这类东西与其它东西混同起来,象这样的卦象就属于静态类卦象。动态类的卦象我们可以用震卦为例,震卦不论是地震还是雷震,都是描述的运动,因此属于动态类的卦象。六十四卦的卦象按照动静分类可分三类,一是静态类,如坤、讼、师、比、小畜、泰、豫、蛊、观、大畜、颐、大过、遯、家人、睽、蹇、解、姤、井、鼎、艮、归妹、节。一类是动态类,如蒙、需、履、否、同人、大有、谦、随、噬嗑、贲、剥、复、坎、离、咸、恒、大壮、晋、明夷、损、益、夬、萃、升、困、震、渐、丰、旅、巽、兑、涣、中孚、小过、既济、未济。还有一类是动静咸宜,如乾、屯、临、无妄、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类只是一个大概其的分类,并非说在静态类中就没有活动的因素,也不是说在动态类中就没有静止的因素,只是说动与静哪个方面占的主导。

性质类的卦象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揭示卦的性质,比如说乾卦卦辞讲“元亨,利贞”,如果把“亨”与“贞”当做象辞,那么这个“亨”与“贞”就是乾卦的两种性质,“亨”表现通达,“贞”表现稳固。

功能类的卦象就是用形象的语言,表现这个卦的作用,比如屯卦讲“利建侯”,这个“利见侯”就是屯卦的功能、功用。

变化趋势类的卦象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卦爻变化的趋势,比如需卦卦辞讲“利涉大川”,这个“利涉大川”就是需卦变化的趋势。

按照以上分类,可以看出每个卦的卦象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讼卦辞讲“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有孚”是讼卦的一种状态,表示这个卦有主与从的区分;“窒”是性质,表示这个卦不通达,在运行中有了障碍;“中吉,终凶”是变化趋势;“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是功用;再比如观卦卦辞讲“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这个“盥而不荐”可以看做是这个卦的一个性质,表示有这样一个由下提起来但不再高举的动作,“有孚颙若”则表示状态,意思就是俘虏是个大脑袋的样子。

18、什么是爻象

爻象就是爻的形象,相对于卦象而言,爻象就是卦的局部形象。一卦有六个爻,每一个爻都有每个爻的形态,这些形态也都有自己的形象,这些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爻的特征,也就是一个爻区别于其它爻的地方。

爻象主要体现在爻辞上,例如乾初讲“潜龙”,这个“潜龙”就是乾初的爻象;乾二讲“见龙在田”,这个“见龙在田”就是乾二的爻象。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个爻,有些爻就只有一个象,比如说乾初就只有“潜龙”这一个象,乾四就只有“或跃在渊”这一个象。但也有许多爻是一个爻有两个或多个象,比如说乾二讲“见龙在天,利见大人”,其中“见龙在田”是一个象,“利见大人”又是一个象。再如蒙卦二爻讲“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这里“包蒙”是一个象,“纳妇”也是一个象,“子克家”还是一个象,像这样一个爻有两个或多个象的情况,我们就叫“一爻多象”。“一爻多象”的情况,象与象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例如坤初讲“履霜,坚冰至”,“履霜”是一个象,“坚冰至”又是一个象,这两个象在时间上就有联系。也有许多象没有联系,例如“包蒙”与“纳妇”,“纳妇”与“子克家”,这三个象之间就没有必然联系,它们是一种并列关系,是说蒙二与周边几个爻的关系。

在三百八十四个爻中,绝大多数是既有象辞,也有断语,但个别也有的爻是有断无象,例如恒卦二爻讲“悔亡”,大壮卦二爻讲“贞吉”,在这种情况下,断语也可以当做象。

19、爻象之分类

同卦象一样,爻象也可分状态、性质、功能与变化趋势四类。与卦象不同的是,爻是卦的局部,构成爻的要素有三个,即爻体、爻位与爻时,爻是数、位、时的集合,因此爻象也就有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所谓爻体就是爻的本体,这里不包括位与时。爻体是由天数与地数构成的,一个爻有九个数,这九个数可能都是天数,也可能都是地数。单从量上区分,爻有十等,量最大的爻就是纯阳爻,量最小的爻就是纯阴爻,两者在量上的绝对比值一般就是九比六,化简以后就是三比二。阳爻有六种,阴爻有四种。阴与阳的分界线一般是天数三四之间,或者是地数五六之间。

爻象按照状态分类,即阴与阳;按照性质分类,即刚与柔;按照功能分类即动与静,按照变化趋势分类就是各自向着对立面转化。

象有动静,卦也有动静。卦的基本状态有六十四个,按照动静分类也就是三类,即动态类、静态类和动静咸宜类。爻的基本状态就是两个,即阴爻与阳爻,因此爻象也就多与这两种状态有关,阴爻与阳爻的取象,是最广泛也是最明显的一种取象。

一般说是卦有往来,但也有些卦是“往而不来”或“来而不往”。卦的基本性质是“亨”与“贞”,也就是通达与稳固。爻的基本性质是刚与柔,一般说来,阳刚阴柔,不可忘记的是,同是阳爻还有个刚柔的问题,同是阴爻也有个刚柔的问题,只是阴阳中的刚柔从爻画上反映不出来。

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这个特定的环境有什么作用,是利还是不利?如“利见大人”、“利建侯”、“利涉大川”等等,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用”上,作为个体,能够对环境产生什么作用。

卦的变化趋势是从均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这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爻的变化趋势就是走向反面,阴爻向阳爻转化,阳爻向阴爻转化,这是一个不断和合的过程。

爻位是爻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与爻体有所不同,爻体可分阴阳刚柔,爻位却没有这种区分,有的只是上下前后左右。这种区分表现在爻象上就叫“位象”,“位象”除了上下前后左右以外,还有上下东西南北中等。

爻时就是爻所表现的时间性质,卦作为一个过程,爻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爻时也是爻的题中应有之义,与爻体不同的是,这里也没有阴阳刚柔的区分。有的只是开端、终结以及过程的不同阶段。爻位与爻时没有阴阳与刚柔的区分,传统易学以为位有阴阳,时也有阴阳,这无疑是对阴阳学说的一种滥用。爻时的取象所依据的是天道,因此有关爻位与爻时的取象,我们后面在探讨易道象时再做讨论。

20、爻体取象

爻体的基本状态与性质就是阴阳与刚柔,因此在爻的取象上也就多与这些状态与性质有关。比如说用阳表示男,用阴表示女。归纳起来,大体上父母、男女、牝牡、贫富、强弱、大小、明暗、虚实等象,都与爻的阴阳有关。阴与阳取象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们的相对性,也许正是因为它们的相对性,人们才误以为是“道”,是最基本的法则或者宇宙的规律,阴阳也就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或范畴。其实在经文中,还有许多男女的取象并非是严格地依据阴阳,比如说归妹卦初爻讲“归妹以娣”,归妹初是个阳爻,在这里的取象是“娣”。归妹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归妹初所要嫁的郎官是五爻甲,五爻甲是一个阴爻,这里的阴阳是象征贫富,不是男女。归妹上讲“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归妹上是个阴爻,但这个阴爻可以取象为“女”,也可以取象为“士”。这就说明,阴阳的取象也是相当灵活的,拘泥于阳为男、阴为女,那就无法解释这些卦辞与爻辞。

卦象与爻象有区别,也有联系。有的卦象直接就是爻象,比如说乾卦的卦象是“龙”,这个“龙”也可以叫爻象。也有的爻象直接就是卦象,比如说“君子有终”,这是谦卦三爻的爻象,同时它又是谦卦的卦象。卦象与爻象的不同,反映了整体与局部的不同,卦象与爻象的相同,反映了局部与整体的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某个局部就代表了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