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季爱咳嗽

在南方,立秋之后,气温起伏不定,一场秋雨一场凉!咳嗽的患儿明显增多。

许多家长很是无奈: 为何季节一换,受伤的总是我的孩子?已经照顾很好了,很注意了,为何还是咳嗽?愁死了!

观察总结一下,这些易咳嗽患儿,体质大多分以下三类。

第一类。

平素好出汗,往往是盗汗伴有自汗,就是晚上睡觉出汗,衣服都湿透,白天稍微活动则大汗淋漓。有的说是缺钙,但往往是补了钙也出汗,就是止不住的出。

汗出过多,体内津液丢失严重, 孩子往往是伴有便秘、口渴、舌红、贫血等症状。

第二类。

出汗也多,但不像第一种这么厉害,身体看上去很壮实,吃饭尚可,但晚上睡觉不安稳,从这头滚到那头,烦躁不安,脾气很大。往往好并发扁桃体肿大或便秘。

看一看舌苔:舌尖红、中间舌苔厚或腻,面色红,早上起了有口气。动不动就发脾气,躁动不安。

第三种孩子很安静,平时喜欢妈妈抱着,不愿动,脸上白,肌肉松软,发育相比同龄孩子较慢,一般多属于过敏体质。

望诊一下:舌苔往往很淡,舌质淡,口唇淡,容易外感,或者对外界某些东西过敏,如果一岁以内的孩子往往留口水比较严重。

以上三种类型孩子往往是最易患咳嗽的,我一般把第一种孩子归为阴阳双虚体质,第二种孩子称为外强中干,中焦不通体质;第三种是气虚体质。

为什么咳嗽最容易招惹这类孩子?

多说专家会认为,这是孩子的生理特点决定, 就是肺的功能较弱。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娇”即娇嫩,耐不住寒热的交替转换,所以当季节交替之际,忽寒忽热之时,孩子的肺最容易受伤。

加之孩子的呼吸道短,绒毛纤细,肺喜清肃,很热造成感染或排异反应,形成咳嗽。

其实这种大道理没有错,但依然没有说出其最根本的原因。

从以上三类孩子症状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易咳嗽的孩子***同的病因就是卫气薄弱,虚热内扰。以上三种体质的孩子可以理解为“内忧外患”体质

卫气就让防御外敌的边关部队,营阴如同司管国家粮草锱铢的统治机关。是有双方协调一致,才能攻防兼备,国运昌盛。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卫气?

只要说到“气”,首先和肺脏相关,因为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另外最重要的是卫气根源于脾胃。

《素问·痹论》中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而卫气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濡养肌肤,司腠理开合,主防御。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

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更容易理解: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的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包括机体屏障、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

这样不难理解,为何上文提到的三类孩子有个***同热点就是,好出汗,无论是自汗还是盗汗,都是卫气变弱的表现。

卫气弱,汗毛孔开合失司,出汗增多,毛窍张开,季节一换,气温起伏,风寒之邪乘机侵入体表,卫气被厄,孩子开始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症状。

脾胃的功能继续变弱,卫气不足,节节败退,病邪继续入里,咳嗽加重,又浅入深。

家长看到咳嗽加重,六神无主,乱投医,乱用药,输液、抗生素、经过中医西医,中药西医摧残,孩子的脾胃终于被深深伤害。

这就是李东垣所说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孩子易咳嗽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弱,造成的卫气弱。

但有的家长说,我还在吃饭可以啊,而且饭量很大,但为何还是好咳嗽?

其实吃饭多,并不代表脾胃好,或卫气强。比如第二类孩子,观察一下,孩子 虽然吃饭尚可,但晚上睡不安稳。这说明脾的运化功能不好,食物积在脾胃不能及时的运化走,就会产生多余的热量,导致孩子睡不好觉。

脾胃食积就中焦不通,下面的肾水上不了,上面的心肺有热,所以孩子容易上火,肺热咳喘,造成咽喉肿痛,孩子烦躁不安。

这种饮食尚可,但由于食积啊,中焦积滞等造成的卫气依然很弱。

对于第三种孩子气虚型体质 ,除过敏体质外,多是因为久病伤阴,过度用药,伤及脾胃,更进一步伤肾气造成。其实中医认为过敏体质多是因为正气虚弱造成的,在这虚弱体质往往来自遗传。

中医认为肾藏精纳气,这种精气一部分遗传于父母,一部分来源于脾所化生的精气。所以久咳或久病,以及过敏体质其根源也和脾胃有很大关系。

中医所说的脾肺为母子关系,说到这里,我想也不证自明了。

所以对于久咳,易咳的患儿,其根源在脾胃,调理的根本在脾胃。

《皇帝内经》中就指出: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

医圣张仲景又提出说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进一步提出脾胃的重要性

脾胃大家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

以上无不说明,脾胃对于小儿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易咳嗽的患儿重点在调理脾胃。

丞林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推拿健脾益气的穴位组合,仅供家长参考,清注意备注的推拿方向。

穴位组方通过顺逆八卦来消积健脾助运;清胃、补脾来健脾和胃;补脾、清补肺、补肾阳组合来提高肺卫之气;揉板门可以消积健脾;二马,清大肠来滋阴润燥通便;最后用摩腹来通中焦之气机。

适用于平时,容易盗汗自汗、容易积食内热的孩子保健推拿

01、运内八卦100~300次

位置: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之中指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作画圈状。

手法:以图中黑点为起点,做顺时针作画圆,运的感觉为接触皮肤,又不产生压力,又像是悬空,想象八卦那种柔和感。

作用:顺八卦宽胸理气,补阳气,逆八卦消积健脾,滋阴。

02、清胃经 300次

位置:胃经穴在大拇指靠近掌端的第1节,注意,可不是整个大拇指。

手法:从腕横纹向大拇指指根推就是清胃经了。

作用:清中焦之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等。

03、补脾 300次

位置:脾经位于大拇指桡侧,赤白肉交际处。

手法:清补脾即来回推之。(最好将小孩拇指微微屈曲再操作)

作用:健脾胃、补血气,常用于缓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04、清补肺300次

注意:是清补肺,即来回推

位置:在无名指指面

手法: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作用:清补肺可以促进肺的宣肺速降功能,主要用于益气;清肺可以宣肺,清肺热,补肺可以补肺气,用于肺气虚弱。

05、补肾阳 300次

注意:补肾阳方向与图例相反,为往外推。

位置:小指直面。

手法: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作用:补肾阳可以温补肾阳,助阳生发,主要用于阳虚体弱;补肾阴可以滋阴清热,润肠利小便。

06、揉板门 300次

位置:板门位置在拇指下。

手法: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重按有酸麻感,为胃全息反应点。

作用:清胃热、止吐泻、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通调三焦之气,主治脾胃运化不足导致的积食、消化不良,帮助小儿解决胃动力不足的问题。

07、清大肠 100-300次

位置:位于食指桡侧面,食指间至虎口成一条直线。

手法:用一只手托住孩子的手掌,暴露桡侧缘,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螺纹面从孩子手掌虎口推向食指指尖。

作用: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治疗便秘、食积等症。

8、揉二马 2分钟

位置:第四五掌关节后陷中,偏第四掌骨

手法:用拇指桡侧或中指指腹揉之

作用:滋阴润燥,补肾益气

09、搓肺腧 1-2分钟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手法:用手掌在肺腧上往来搓之,可以隔着内衣搓。

作用:主要是提高肺的功能,点揉可以化痰,搓之可以增强肺的卫气。

11、摩腹 1-2分钟

手法:一般采用顺时针的方式,使大便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方向运动,坚持操作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稍大点的孩子可以采用揉腹的方式,即有一定的渗透力进行。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便秘、疳积等症。

12、捏脊 7遍

注意:时间选择在白天,晚上一般是倒捏脊

位置:后背正中,整个脊柱,从大椎至长强成一条直线。

手法:由下往上提捏孩子脊旁1.5寸处3-5遍,每捏3次向上提一次。

作用:正捏脊可以促进孩子脾胃消化,提高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