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的人,真的不要再听悲伤的歌了吗?

“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让自己爬到计算机前面,费力避开地板上四散的酒瓶与垃圾,连上YouTube,把音乐开到最大声……

为什么伤心的人还老爱听慢歌?

虽然五月天劝告我们,伤心的时候不要听慢歌,可是很多人还是边听慢歌边落泪,一边伤悲一边按下replay,这些人脑袋到底有什么问题?

一项研究指出,当我们情绪失落,尤其是经历分手、离别或死亡等关系破碎的时候,我们会寻求一些替代品来填补这些失去的部分,从电影、音乐、艺术等各种美的事物中寻求陪伴和疗愈。换言之,来自星星的都敏俊的一个吻、那些年里面你我和柯景腾都没有追到的那个女生、胡夏一起错过的大雨、说好却最终没有做到的幸福等等,好像都陪伴了我们心里面某块残缺,不过那块,究竟是什么?

研究中,韩国高等科技研究商业学校的Chan Jean Lee请受试者想像下列几种情况——

(a)人际失落 :失去所爱、最重要、或最亲近的人。

(b)非人际心理失落 :被脏东西溅到、发现面里有小强的脚、看到恶心的东西。

(c)非人际成就挫败 :比赛输了、考试考差了、为自己的自私感到羞愧。

接着问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喜欢(1)和搞笑有趣、能让你远离悲伤的朋友相处,还是和能同理你难过、分享你感受的朋友相处?(2)会想要听快歌还是悲歌?

结果发现,在人际失落的情境下,我们倾向选择能同理我们难过的朋友(而不是嘻哈打闹的朋友),听与我们情绪一样悲伤的歌(而不是快乐的high歌)。

原来我们一直在找的不是快乐,而是一个懂你、愿意陪你一起悲伤的人。 如果这个人曾经出现又不幸消失,悲伤慢歌或爱情悲剧就是另一个选择。因为它们懂你、戳中你、反映你的伤悲、和你一起流泪,然后弥补,你心里原先需要连结的空缺。

音乐悲还是歌词悲?

截至目前,我都偷懒地将“慢歌”与“悲歌”画上等号,但其实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两者是一样的,因为一首歌之所以悲伤,可能是源自于歌词,也可能是来自歌曲。所以这里的另一个问题是:究竟是歌词影响力比较大,还是歌曲本身呢?如果歌曲很轻快,但是歌词很悲哀,听的人究竟是会开心还是会难过呢?或是两种情绪都有?

日本学术振兴会的Mori与他广岛大学的同事Iwanaga选了一些这样的外国歌曲,先让53位受试者听这些音乐(S情境),休息一阵子后在萤幕上看翻译的歌词(L情境),两周后再搭配翻译的歌词与音乐边看边听(SL情境),并在这三个阶段中都用0-6分,请受试者回答他感受到的快乐、难过与心情的感受(愉悦/不愉悦,越高分代表越愉悦)。

整体来说,受试者在光看歌词的L情境比较悲伤,光听歌与边听边看这两个情境则没有差别,所以歌曲的影响力还是比歌词大。不过,我们也可以发现轻快的音乐配上悲伤的歌词,情绪的效果会被拉“平”,也就是说没有光看歌词这么悲情,也没有光听歌曲这么开心。目前很夯的“一歌两词”是V.K.克脑得的《花水月》与后来叮当唱的《手掌心》,试着感觉一下有什么不一样?

听了悲歌,心情真的会变好吗?

好,现在我们知道伤心的人“爱”听悲伤的歌,那听完之后真的心情有变好吗?西澳洲大学的Garrido与他的伙伴找了335个人自己选悲伤的歌来听,结果发现,不论你本身是否忧郁,在听完之后忧郁与反刍的情绪都显著的增加,只是那些原先就忧郁的人“本来就没有期待听完之后心情会变好”。

本来我想举双手投降,伤心的人果然不该听慢歌(至少不该听歌词和曲调都悲伤的歌)。不过,英国肯特大学科学家Van den Tol的一系列研究,可能叫我们不要太早投降。在最新的研究中,他们请220位受试者,回想他们伤心的时候听悲伤的歌的体验,想知道这些歌真的有改变他们的情绪吗? 虽然歌曲的悲伤本身并没有任何效果,不过他们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凄美的歌却与改善情绪有关,觉得好一点、觉得比较冷静、感到被安抚等等。

所以到底是怎样?听慢歌比较好,还是听快歌比较好?或许伊利诺伊州诺克斯学院的Yuna与他同事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找到一条出口。他发现听快乐的歌的确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好──但只有在你有“意图”这么做的时候。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第一组请他们听快歌前跟自己说“听完之后心情会变好”;第二组则没有这个事前的自我催眠。结果发现两周后,第一组的人比第二组的人快乐。

遗憾的是,悲歌并没有这样的效果。在后续的研究中,Yuna也指出只有“自我催眠+high歌”才会让人快乐,“自我催眠+悲歌”则无法。换言之,就算你跟自己说哭过就好了然后一边听着梁文音的歌,并不能保证哭完,痛都会走了。

本来写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俄亥俄州立大学音乐系的David Huron可能会跳出来平反:“其实,有时候真的是哭过就好了。有的眼泪,对我们来说是好的眼泪。”所谓好了,或许不等于快乐。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深山里面被一只突如其来的野狼咬伤了脚踝,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与脑内啡,前者让你决定战或跑,后者会让你的情绪获得纾缓。试想,如果你可以用一些方式来欺骗大脑,让自己接受现在已经是一个人了,提醒自己不要再堕入像天堂的悬崖、逼迫自己分手后不要再做朋友,至少有两个效果:(1)从歌词中学会,下次再遇见同样的烂人,就该早点领悟;(2)安抚。脑中会释放催乳素,产生心理安慰作用与自我平衡的功能。

可惜这样的人,不见得是你。每个人的催乳素分泌量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听完悲歌的时候会说他们很难过,有的人会说他们虽然也感到难过,但当中仍带有一些欣慰或愉悦的感受。David Huron推测, 有些伤心人听完慢歌会获得舒缓,是因为他们能分泌较多催乳素,产生“悲歌后的欣 *** ”;而那些越听越难过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分泌的太少,所以只有“悲歌后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