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宝庆码头

汉正街的板厂、宝庆、永宁三个社区,在解放前有个“大名”,叫“宝庆码头”。很少有人知道,直到如今,这里的常住人口中,大部分都是祖籍湖南,而且,这个码头还真是他们的祖辈“打”出来的。

清朝嘉庆年间,湖南宝庆府下辖新化、邵阳和武岗三县,当地盛产杉木、煤炭、土纸和笋子。一些宝庆人以杉木造船,然后载上一船煤顺水来到武汉,在汉江边找到了一个避风港。

他们在此靠岸就地卖煤,船板则拆下来用作盖房,或者贩卖木板。他们在此“安营扎寨”,在码头做帮运(相当于现在的“扁担”),“成绩”好的还开起了板厂行。

来“淘金”的宝庆人越来越多,于是形成了一个“宝庆帮”。他们团结对外,和“地头蛇”斗,和外地的帮派斗,硬是把这个码头给抢了过来,叫响了“宝庆码头”的名号。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宝庆码头大多是木板房,人口非常密集,巷道纵横交错,外人走进来,就像进了“八卦阵”,不经意就迷了路。1958年和1959年的两场大火烧掉了大半房子,重建之后的路才开阔些。

如今的“宝庆码头”,木板房早已成了砖瓦房,争夺码头的“武打”场面也成了传说,不过,走在街巷中,人们还是不时能听到浓浓的湖南口音,宝庆三街的菜场里,湖南风味的白辣椒、,腊肉和,干子,还是卖得很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