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银川有什么武术?

回族武术的主要项目,有散打、长兵、短兵、拳术,包括对练、器械、拳术等几十种。所练项目既有中华武术的***同特色,也有与回族风俗习惯紧密相连的民族特色。 拳术 回族喜练查拳、弹腿、华拳、洪拳、炮拳、八极拳、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黄鹰架拳、六角式、廿四式、老架拳等。其中十路查拳、十趟弹腿、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均为回族独有的拳种,有所谓“回回拳”之称。 此外,如八极拳、通臂劈摇拳、关东拳以及明末广为流传的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等,创始人均为回族。这些拳术均为其劲力别致、技法丰富、风格独特而风靡拳坛,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回族的拳术史,大约可追溯到明中叶。回族武术由明中期萌芽,经明、清两代不断丰富,逐渐发展而成。 器械 除习练刀、枪、剑、戟、棍、鞭、锤、钩、铲、斧等一般器械外,回族练的杆子鞭、哨子棍、蛾眉刺、索来拐、龙爪钩、五虎群羊棍、阿里剑、查刀、查枪等,在汉族武术中均少见,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杆子鞭,又称西域鞭,系一齐眉棍上缚一绳索,索端系一钢镖,镖重约750克。据武术家口传,这种杆子鞭和五虎群羊棍均与回族牧马放羊有关,系分别由牧马鞭索和放羊棍脱胎衍化而成。阿里剑,双尖双刃,尖处宽于把柄处,剑身两面俱刻有阿拉伯文字。据传此剑原名“祖勒飞卡尔”,是第四大哈里发阿里配用之兵器。龙爪钩,形似龙爪,系由回族屠户翻牛羊肉的钩子转化而成。 弹腿 弹腿俗称“教门弹腿”,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中后期,有“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的谚语。系以腿法、腿技、腿功为突出特点的回族武术门派,有六路、十路、十二路查拳弹腿之分,因其发腿迅疾、弹如弹丸射出,故有是名。近代有吴志青著成《教门弹腿图书》,对弹腿加以总结。 八极拳 回族武术—八极拳 全称“开门八极拳”,创始人为河北沧州孟村回族“神枪”武术家吴钟,雍正朝被誉为“八方八门拳术之初祖”,与当时武坛名流李章、康大力并称“武林三杰”,已有200 多年历史。八极拳不同流派,涌现出许多著名大师,名动武林。八极拳讲究动作简洁,劲力充实,发劲暴烈,以短制长,多用肘、肩、背的贴身进击取胜。八极拳流行于全国26 个省、市、自治区,拥有八极门人数万之众。1982 年起,日、美等国家八极拳学习考察团14 次访问孟村,可见影响之广泛。 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 清代河南鲁山回族“心意大侠”买壮图是精练、简化心意六合拳的杰出代表,开派授徒,遂在回族中盛行。是一种内、外、软、硬功兼备,实战效用极强的武术流派。因以力发于脚,撑于腿,冲于胯,拧于腰,送于肩,开于手,六劲相合而得名。其基本理论归为10 个字,即韧、钻、踩、扑、实、接、照、裹、束、决; 技法注重于手、肘、肩、胯、膝、脚及头部的习练与应用,直进直出,先声夺人,发劲如放箭,缩肩如弓翻,势简法精,结构严谨。主要流传于河南、河北、陕西、上海等地,清末回族“幽燕大侠”大刀王五(名正谊) 是其中佼佼者。 通臂劈挂拳 通臂劈挂拳 通臂拳取意为“理(掌理) 象(拳象) 会通,体(演练) 用(技击) 俱备”,起源于河北沧州,为当地回族中流行拳种。民国初,沧州武术名家马凤图据八极、劈挂等加以总结与改进而成通臂劈挂拳,主要流行于西北地区。其特点为“大开大合,猛起猛落,辘轳反扯,如珠走盘”。演练时,甩膀抖腕,吞吐伸缩,拧腰切胯,冷弹柔进,气势雄伟。有18 字诀,即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抹、探、弹、铡、擂、猛。马凤图一门习武,英才济济,其子“马氏四达”,对推广、普及以及研究传统武术功劳素著。西北又称马氏通臂劈挂拳为“马家拳”。 回回十八肘 明末广为流传的回族武术种类,是短打拳术中的绝妙招法,被后人称为“艺中之萃”。清代以来的主要传人有白锁成、李子光、杨万禄、成奎。其技击特点是以肘和接近肘尖的臂作为进攻和防守的手段,有18 个单练套路,其手法、腿法、身法等均围绕肘击情势而变化。流传至今的肘法主要有压天肘、顶天肘、撤地肘、横肘、坐盘托天肘、连环肘、仆地肘、横天肘等;套路有横天肘十八式、前定心肘十八式、左胯肘二十四式、撩阴肘二十八式、回身肘十六式等18 种。 [2] [编辑本段]近现代回族武术家代表人物 爱国武术家“大刀王五”王正谊 (1854 - 1900) ,是清末名满天下的回族义侠,绰号“幽燕大侠”,河北人。精通各种拳术、器械,尤以双钩、大刀为绝。在 回族武术竞技 京师开设“源顺镖局”,以护卫旅客为生,被称为“京师大侠”,与霍元甲齐名。王正谊一生慷慨仗义,以尚武、济贫、刀不染血、德容感化著称。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被河北各地侠士举为领袖。光绪二十二年,在河南一带惩治贪官污吏,人皆称快。他与谭嗣同等革新派人物交厚,辅佐谭参加戊戌变法。建议谭东出居庸关,在东北建立根据地以为京师屏障。变法失败后欲劫狱救出赴难的谭嗣同遭拒绝,遂冒险收尸送于湖南浏阳安葬,义字之名轰传天下。光绪二十六年,亲率义和团战士攻打西什库教堂和东郊民巷使馆区,英勇抗击八国联军入侵,九月三日与徒弟山子、二喜等义和团首领被清军送交法国军司令部,于前门东河沿英勇就义。 马凤图 (1888 —1973) ,祖籍南京,明、清时迁沧州,后移居兰州,为通臂劈挂拳的创始人。其父辈与大刀王五均师从“双刀”李凤岗门下。马凤图幼承家教,勤学苦练,与其弟马英图均成名甚早,尤精通臂、劈挂两门拳术。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倡武救国,在天津北洋法商学院就学期间,与志同道合者创办“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兼总教习。后游东北,与有“关东三侠”之称的程东阁、郝鸣九、胡奉三等人交结,互相切磋武艺,在拳术、枪法、刀法和棍法上多有收益,武功大进。积极参加辛亥革命,随冯玉祥部到宁夏、兰州,授武不辍;曾掩护过许多***产党员开展地下工作,支持谢觉哉组建“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创建张掖县国术馆、兰州“华斌体育学社”,创编“风磨棍法”。1949 年,应杨得志之邀,参加宁夏和平代表团(任副团长) ,为宁夏的和平解放出了力。一生文武并重,以德为本,撰写武理手稿200 余万字。其弟马英图,投学多门,以八极见长,也曾在冯玉祥部效力,参加创建“中央国术馆”,出任少林门长,为当时武林实力派代表人物,与其兄一起创立了通臂劈挂拳。 “全能爱国武术家”——王子平 ( 1881 —1973) ,人称“神力千斤王”,为近代武林中又一位回族英豪,河北沧州人。出身武术世家,祖父以“翻杠子”闻名,父亲号“粗胳膊王”。从小习武、刻苦勤奋,17岁即已遍习民间流行的各种拳术、器械,20 岁前后师从驰名南北的武术大师杨洪修阿訇,练得一身超群武功,尤精查拳、八极拳、弹腿、刀剑枪棍及摔跤、射箭,以力大著称。曾多次击败沙俄、日本、美国和德国大力士。1918 年,在北京万国比武大会上,击败号称“环球大力士”、“世界惟一大力士”的沙俄拳师康泰尔;1919 年在济南摔伤日本柔道大师宫本,拉倒美国拳师阿拉曼;1921 年赴美国万国竞武场与美国拳师沙利文比武,将沙利文吓退;又曾击败德国大力士柯芝麦等。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被时人誉为“全能爱国武术家”。1928 年,王子平应中央国术馆邀请,任该馆少林门门长,教授少林、查拳、弹腿、八极拳、劈挂拳。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等职。 张文广 ,蜚声中外的回族武术家。从小习武,精通少林、八卦、太极、形意、长兵和短兵,以及猴拳、醉拳、螳螂拳,尤以查拳出名。在民国时期的一次全国性武术比赛中,获查拳、对打、梅花枪、锁扣枪冠军和男子总分第一名,从而作为特邀的中国武术表演队员,参加了1936 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的表演项目,获极大成功,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精湛的中国武术技艺。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体育学院任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运动员、教练员和研究人员。编撰有多种武术教材,著有武术专业方面的理论书籍。1960 年也曾随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并作了精彩的武术表演。 吴秀峰 (1907 - 1976) ,河北孟村人,八极拳始祖吴钟七代嫡孙,该派六世掌门人,自幼习武,过目能练,18岁即设场教徒。后到江西苏区曾被聘为红军武术教师。1933年北游天津,制服国民党河北区党部书记沈加林等武林高手,名声大振。同时教授7个武场,从师学艺者数百人。创建起天津市南开国术馆。1938年被日军抓送东北当劳工,行至途中,击伤押送日军,使三四十人跳车脱逃。1946年曾为解放军运送军火,查出后,被吊打。新中国成立后,1956 年以花甲之年报名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连得七项第一及全能第二,贺龙元帅亲自为他颁奖并赠一面锦旗。他一生授徒3000 余人,能独立执掌八极门户者四五百人,为八极拳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鸿玉 ,河北青县人。20 世纪30 年代先后师从六合门拳师李洪彬与天津著名回族跤手王二爷,练成绝技,曾痛打欺侮国人的法国水兵、力惩为非作歹的脚行霸头,技压京、津两地跤场,威震曹士岳(曹锟之子) 公馆,击败摆擂逞威的沙俄大力士费拉耶夫,摔败日本天皇卫队总教官、号称“昭和十杰”中第一把交椅、风靡全日本的八段柔道名家牛岛辰熊。被誉为“一代神跤”。 何金德 ,宁夏武术家,名震一方的何家棍第四代掌门。何家棍由第一代宗师何登魁1824年左右创立,其子何生洲、何盘兴在宁夏金积堡回民反清起义中以此棍法屡建战功,何家棍就此扬名,回族民谚从此有“何棍张枪,盖世无双”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