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开示:可以随便闭关吗
南怀瑾老师讲述: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 转载自迦陵仙音博客
闭关这两个字是出自于《易经》——先王以至日闭关,什么是至呢?日子到了就去闭关,不是这么解释。中国历法有二至,夏至与冬至,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冬至是在阴历的十一月之间,冬至一阳生,阳气初生,属于复卦,一阳来复,恢复生机的意思。二阳是在十二月,到了三阳则是正月岁首,所谓三阳开泰,地天泰卦,又称为三羊开泰,羊是吉祥的意思。我们现在阴历以正月为岁首,这是周代文化,周代上一朝的殷商,则以十二月丑月为岁首;再上一朝的夏朝则以十一月为岁首,取冬至一阳生之意。
中国的老祖宗先王闭关做什么呢?斋戒沐浴。持斋不是吃素,吃素不是持斋。其实,吃素也不能叫作吃素,什么是素?很难讲,素者白色干净,应该说不吃肉最准确。更不能讲成持斋,斋者清净谓之斋,真正持斋的意思是“洗心退藏于密”,把自己的心洗得干干净净,一念不生,什么思想都没有了,空了,找不到了,所以,叫作退藏于密。
后来,佛教思想进入中国,用了“闭关”这个名词。你们学佛可不要轻易谈闭关,禅宗有两句话:“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没有悟道以前,还没有资格到山里住,因为你身心的烦恼还没有清净,即使到了最清净的地方,你还是有烦恼,要悟了道,破了本参,破了初关,明心见性,才有资格入山。初关是见空不见有,到了重关是起有而修,此时,昼夜都在定中。真正的闭关不是在拜佛、看经,关房里什么都没有,一个蒲团,一个水壶,非常简单几样东西。到了现在,把门一锁都闭关了,你闭什么关?观音关,拜经关,都是关。
我们讲了半天,是解释“清净菩萨住止”,千万注意,大乘菩萨不止于内明,不止于悟道,更重要的是行愿,你的行为是不是真正的利世利人?光想修道,青菜萝卜吃得很好,万事不管,那不是菩萨道。
《圆觉经》在这里说,结夏安居的时候,必须找这么一位清净菩萨大善知识***同进修。刚才提到闭关,有些同学要去闭关,你凭什么闭关?我想去专修一下,你凭什么修呀?你拿什么来修?你知道修行的路吗?有方法吗?到了这个境界,下一个境界如何,你知道吗?不知道,你怎么修啊?例如打坐摇起来了,摇起来又怎么样?摇到那里去?你说气脉通了,通到什么程度?通到那里去?这些都不懂,你如何专修?你如何闭关?古人闭关是依止明师而修的呀!照应你闭关的是老师,真正护关护法的是善知识,随时告诉你下一步怎么办。我有几位年纪大的老朋友说要去闭关,谁去照应你呀?我有学生,我有徒弟,好吧!你去关吧!
憨山大师讲的:“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像你们现在杂念纷飞,妄想、烦恼断不了,一路都是荆棘、杂草,都是刺你的,在这个乱当中一脚踏下去,把它踏平还是容易呀!可是到了念念清净,心心皆空,随时都可以做事,随时无念,等于清风明月、万里无云的境界,月明帘下这个时候再转身,由空再转更进一步就难了!如果踏过了这一步,等于可以到了重关了。你们注意哦!不要随便闭关哦!依禅宗规矩来讲,“不破本参不入山”,不破本参,就是没有破初关,就不能住山,没有住茅蓬的资格;“不到重关不闭关”,如果到了重关,那就有资格闭关了,再追求更进一步,破第三个末后牢关。这都是老规矩。
修道的地方不在哪里,一切在自己的心中。前几年我要闭关,到处看地方,好多同学、老朋友都要我去他们那里,有的房子我看了就跟他们说不行。也有人要送我地,那我还要盖个房子,等盖好了,也许我闭关都该改成闭棺了。忽然想想,自己也傻,还找什么地方,都市里就可以闭关,我住的地方门一关就闭关了嘛!心关了就关了,到哪里才叫闭关啊?所以人家以为我去了一个山顶上,其实我就在都市里关了三年。自己把门一关,当天就闭了。不要特意找什么清净地方修道、出家,你心不清净,哪里都不清净,去哪里都没有用!道场就是这个道理。你们去找什么庙子?到庙子你才不妙呢!一样的烦恼,一样的痛苦。你真妙了以后,嘿!什么痛苦的地方都是道场。注意!这是大乘佛法的要点。
初步闭关,自己要给自己规定功课,心里想着,十手所指,十目所视,都有佛菩萨、护法看着你。孔子也讲过,“小人闲居为不善”,普通人,小人,只要一有空闲就散漫松懈了。其实,偷懒、懈怠、散漫本身就是罪过,所以佛法讲精进。像我个人来讲,闭关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懈怠过,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兢兢业业用完。睡眠也是功课之一,也要管理自己,不能贪睡。
整理自《圆觉经略说》《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
闭关之事,不知所始,意谓杜门谢事、励志专修也。“闭关”一名词,还见于吾国之《易经》复卦象辞,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乃斋戒安身静养之义。后世言此者,皆引释迦掩室于摩竭、维摩缄口于毗耶等事为说。禅宗之徒,盛行此风。及至后世,无论何宗,动辄闭关者,比比皆是,其名曰:“拜经关”、“念佛关”,种种名目,事同号召矣。
宗门相传曰:“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其言闭关之事,抑何其严!此意不知始于何时?唯永嘉禅师劝阻左溪朗法师书,极言未明心地,切勿入山,若泉石奔腾,奇岩怪壑,皆为引生烦恼之境。境虽清,心不净,终无益也。设自心清净,虽处圜阓之中,喧阗聩闹,亦如山林,何必入山觅道哉!后世言到得“重关”方闭关者,其师此意欤?迨金元时,高峰中峰师弟,皆入山不出,尤以高峰妙缚柴为龛,风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炉,日捣松和糜延息而已,标示死关,以终其生。虽曰佛法孤峻清绝之风,殆亦遭逢世变,遵养时晦之道耶!
禅者闭关,不同常格,即“楖标横担不见人,直入千峰万峰去。”此须初得门户,入关大休大歇去。了此一段大事因缘之举,未可草草。否则,劳人岁月,无故虚度,人间世事,亟待人为,自利利他之业,处处皆有,何必从事于此哉!若心地未明,掩室禁语,浮游妄想,极力压持,浅则成病成狂,深则自残性命,此皆随时可见也。至于耽关中乐,别有所取,丰衣美食,借此高枕栖身,则又当别论矣。
唯西藏密宗,与道家闭关,则不同禅关之简易。密宗有“黑关”、“白关”之别,关中修持者,皆须供养丰足,使无虑累,俾其一志专修。道家则名曰“入圜办道”,须具借法、财、侣、地四种条件,方法各异,皆为别格,并录以为参考。
无论闭关之方式为何,要当皆为苦行难行之事。至若关中行“般舟三昧”,或“长坐不卧”,统为苦行功勋德业,苟不明心地,事此无益。然亦难能可贵矣!但须知苦行非道,唯为助道之一端耳。举古德行迹,如:
僧那禅师,姓马氏,少而神隽,年二十一,讲《礼》《易》于东海,听者如市。一遇二祖,遂投出家。自是手不执笔,尽弃世典,惟一衣一钵,一坐一食,奉头陀行。后谓门人慧满曰:祖师心印,非专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发随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若惟务苦行,而不明本心,为憎爱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险道。……满后亦奉头陀行,惟蓄二针,冬则乞补,夏则舍之,心无怖畏,睡而不梦。常行乞食,所至伽蓝,则破柴做履,住无再宿。贞观十六年,于洛阳善会寺侧,宿古墓中,遇大雪,旦入寺见昙旷法师,旷怪所从来?满曰:法有来去耶!旷遣寻来处,四边雪积五尺许。旷曰:不可测也!
他如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乞证,密承印记。牛头融,未见四祖时,幽栖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及乎得法以后,法席之盛,拟于黄梅。唐永徽中,徒众乏粮,师往丹阳缘化。去山八十里,躬负一石八斗,朝往暮返,供僧三百,二时不阙。若融禅师者,初栖岩穴,后而负米供众!负米与穴居,皆为苦行,何前后判若两人耶?菩萨度人,自捐头目,难行苦行,密迹不同,但随各人发心愿力之如何耳!
《禅海蠡测》
----------
佛家道家打坐练工夫叫做闭关,这个闭关也出在《易经》上——“先王以至日闭关”。注意呀!“至”就是冬至和夏至。“至日闭关”这句话,如果老师们不传,谁也读不懂那些书。我是吃过苦头的,很不愿意你们也吃苦,所以我知道了就告诉你们。奇门遁甲大家都想学,学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不做个诸葛亮也做个诸葛暗啦!这些学问都很高深,没有那么简单的。像奇门遁甲,八卦不搞清楚,什么阴遁、阳遁,都是迷惑!很难懂。我这个头脑不喜欢数学,学得很痛苦,了解以后我就把它丢开,知道了就行了。我有个好胜求知心,不知道的一定想知道,知道以后就算了。学奇门遁甲有一个口诀:
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
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
“阴阳顺逆妙难穷”,阴阳顺逆倒转,这个中间的巧妙,就是宇宙法则妙难穷,你永远搞不通,只讲第一二句就把我考倒了。一直认为自己读书很聪明,不料被考倒了。“二至还乡一九宫”,糟糕!我一宫都不宫,一个房子都没有,哪里来个一九宫啊。这还不讲,“二至还乡”又怎么说呢?问起那些算命卜卦看风水的,不懂。有些懂的人只是笑笑,因为学这个口诀要磕头拜门。有些人看看他的模样,万一是旁门左道总不大光荣吧!就不肯拜,不肯拜书就读不懂。什么“二至还乡”?其实就是冬至夏至一阴一阳、一顺一逆回到那个本位。
“二至还乡一九宫”,一是阳数的开始,九是阳数的极点,一始一终这可不简单了。这四句话最诱惑人,但是我现在这样一讲,就算你们都懂了,可是你天地也拿不到啊,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一句话只是告诉你法则,阴阳顺逆的确是妙难穷,你真懂吗?所以我们现在先要解释二至,冬至和夏至就是一顺一逆。《易经》有句话,“先王以至日闭关”,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一个人闭关,每天一样,每月也一样,到了那个时候就要清心寡欲,斋戒沐浴,就是打坐修行了。拿佛法来讲,就是六根六尘都关起来叫做闭关。“至”是一阳来复的时候,或者一阴初生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把握住天地法则,你打坐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钟头,等于你坐三个月的工夫。当然这是吹嘘一点的,是鼓励性的,但是把握时辰打坐的话,功效绝对等于你多坐几次是真的。
禅宗讲“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没有达到一念不生处,没有资格入山,也不是随便可以闭关的。因为到了某个时候,工夫应该怎么变换,你一概不知,你去问谁呢?除非你的老师也在关中。以前,我们有位前辈的朋友在闭关,他的老师晓得这个徒弟工夫到某一步不行了,正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老师已经站在面前,告诉他怎样怎样,讲完走了。除非你有这个福气,有这样的老师,但这种老师很难找啊!
“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懂了这个道理要“经营”,像做生意一样慢慢一点一点赚起来。“养鄞鄂”,鄞鄂是堤防,自己要做一个堤防,像城墙一样。我们常讲达摩祖师的徒弟二祖神光问,禅宗要怎么用功?达摩祖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其实佛道两家都一样,《参同契》成书的时候达摩祖师还没有到中国来,是二百年之后才来的。达摩祖师所讲的这句话,和“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是同一道理,表达不同而已。
达摩祖师说的“外息诸缘”,我们容易懂,修道人外面什么都不管了,眼睛闭着打坐,死了人都不管,真正自私自利了。修道学佛是绝对自私的,自私自利到了极点才能大公无私呀,先把自己度好才能度人嘛!像游泳一样,你不会游泳怎么跳到海里去救人啊!这个“无喘”是心不动念了,到这个时候呼吸已停住了,念头也跟着清净了。“心如墙壁”,内外隔绝了,墙外跟墙内隔开了,这样还不是道哦!达摩祖师说“可以入道”了。所以要注意后面这一句,有些人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是道了,不对!这只是说做工夫要能内外隔绝,才有资格来入道进门,这也就是“经营养鄞鄂”,一阳来复的时候。
“凝神以成躯”,这时在学佛的人来说叫修定,得定;道家是讲功用,不跟你讲原理。“凝神”最厉害了,好像冻结不动,凝结拢来,“凝神以成躯”,把这个功能凝结拢来,慢慢构成一个身外之身,在生命之内或之外成就新的生命。
佛家修行上有一句话:“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不初步悟道,住山的资格都没有。你说要到山上修道,你道都没有悟,到山上修个什么道啊?“经营养鄞鄂” 还不过是破初关,还没有资格住山呢!“凝神”以后还要到重关,所谓身外有身这个境界,才可以真正地闭关。现在人反正门一锁就叫做闭关,在关里读书也可以,写字也可以。那不叫做修道,修道做工夫闭关,连书本都不要的,什么都没有,或者只有一个床铺,甚至只有一个蒲团,一天到晚在入定,这才叫闭关,也是“先王以至日闭关”的意思。
整理自《我说参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