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男女,能够“独处”的人,遇到的另一半都很优秀,你觉得呢?

周国平说,独处是一种检验,用它可以测出灵魂的深度。

独处,也能够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感觉,比如,他是否厌恶自己。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要是一个人,他连自己都不爱的话,肯定也无法在别人眼中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的人,始终都是孤独落寞的。

他置身于这个世间的热闹,假装让自己跟上周围人的步伐,看起来笑得开心,实际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这份心情,不是从他内心真正散发出来的。

所以,他们时常感到不快乐,尤其是在安静的时候。

越是安静,他们越是容易感到内心的一种茫然和无所适从,哪怕活得再是光鲜亮丽,依旧无法欺骗自己。

而且,这种情绪是会叠加的。

一个越是浮躁的人,越是喜欢去追求那些来自表面的热闹和合群,越是容易在内心产生孤寂。

而越是孤寂,他们就越是害怕独处,以此循环,一直都在这个圈里。

一个32岁的小姐姐,在网上告诉我说,那天是她生日,有十几个朋友为她庆生,办得热热闹闹,她发了朋友圈,然后一个公司新去的妹妹在下面给她评论:姐姐,我好羡慕你的生活,有这么多朋友,也好充实!

实际上,真的充实吗?

只有她自己明白,她经常发这些东西,就是因为这是自己内心极度缺失的一种情感。

她还没有结婚,一直都想遇到那个人,但遇到的总是渣男,所以她就安慰自己:相信他总会来的。

是的,表面上看起来,她的朋友很多,大家经常聚在一起,一起出去吃饭唱歌,包括生日的时候,她也能约出来一大堆朋友。

她每次发朋友圈,都要说她们是自己最好的姐妹。

但是,她时常还是孤独。

因为她心里也明白:这种友谊并不可靠。大家都心知肚明地聚在一起,有时吹吹彩虹屁,说说最近的八卦,彼此也都不那么交心。

至少,当她有烦心事的时候,压根找不到一个足够信任的人来诉说。

她害怕自己成为别人口中的八卦,也害怕她们会因为看不起自己,她其实从未真正信过她们。

所以,她经常在深夜的时候发一些感慨不已的朋友圈,然后第二天一大早感觉昨晚的自己矫情了,再删掉。

她说自己是个不能独处的人,所以才把自己置身于热闹中。

而这种刻意的热闹却与她心底真正的诉求是相违背的,所以她时常纠结,也时常苦恼。

周国平在书中写;如果不善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简直就是一种灵魂的缺陷。

书中有段话,写得很有道理,如下: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消化,自我也才能成长为一个既独立也继续生长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所以,能够独处的人,毫无疑问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心理也是强大的。

这样的人,往往能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靠的不是外部力量的渲染,而是自己内心的一种驱动力。

这样的人,也能时时刻刻都不断反思自己,并且进行改正,能够深刻地看清自己是怎样的人。

不过,这里有一个你必须要知道的前提:爱好独处,不意味着这个人性格就孤僻,有些爱好独处的人,恰恰是开朗的。

只是他们能够随意地切换自己的状态,以期达到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根本。

而能够独处的人,对一个人的爱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事实上,不论男女,能够独处的人,遇到的另一半都很优秀。

关于这点,我们很好理解。

为什么那些表面过得热闹,实际内心空虚的女生,总是容易遇到渣男?

因为她们的内心没有足够撑起来自己世界的动力,所以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来满足有些空白。

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人对她好,不管这种好是不是装的,都足以让她动心,并且有可能在这个相处的过程中,逐渐真的爱上。

要是一旦爱上的话,后面即使发现对方的真面目,有些人也会因为舍不得这段感情而一直犹犹豫豫,做不出理智决定,甚至藕断丝连。

爱情,暂时填补了她们内心不愿面对真实自己的逃避心理,从而一错再错。

感情中,交往的质量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

周国平说,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的人中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所以,能够独处的有思想的人,遇见的能够契合的另一半自然也不会差,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是不合拍,也根本不能说到一块去。

而生活中大概率的情况是,这样的人遇到爱情往往不那么容易。

因为内心丰富的人,都宁缺毋滥,有坚持,有原则,明白自己要什么,更不会去人云亦云,去随便将就。

这是一种内在的宁静和坦然。

他们都能够坚定地等待着心中的那个人,哪怕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但是,你要相信,这样的爱情,一旦遇见,多数就是永远。

所以,你大可不必慌张,耐心一点,继续坚持你的坚持,然后主动一点,去寻找,去告白,总有一天你想遇见的那个人最终会出现。如此,才是初心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