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二象”结构观

摘要:方法论,辩证法,虚实论,光,波动论与粒子论,相对论空间,有机物与无机物,复数系,对偶论,古典哲学,阴阳说,五行八卦,易经,“二象”本源。

从认识自然的“方法论”说起,“二象”结构观也算辩证法的一种推广和应用。经典的辩证法讲究的是思辨性与实证性相互统一,思辨与实证统一也是辩证法的最高阶段。而辩证法并未完全表征“二象”结构管的全部特征,仅仅揭示了事物间的一种“关系”。”二象“论世界事物各个层次上通用的关系,它运用在物理上,数学上。哲学上,生物学上,比比皆是,从而应该是人们公有的思维方法。

一:虚与实:”二象”结构观在自然科学中的展现

物理学中存在的“二象”结构观分别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种情形去观察。

微观世界的“二象”结构观始于对光的认识,17世纪牛顿以“粒子”建立起几何光学,惠更斯提出“波”的观点,当时的人们潜意识当中就有了“非波即粒,非粒即波”的观点,波动论不断向粒子论发起挑战。一直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承认了 光既是粒子又是波, 才以中庸之道结束了这场争论。

必须强调,光的波粒“二象”结构观并非波与粒的混合或化合,而是“亦此亦彼”。一切微观粒子皆具有这种“二象”结构,量子力学之争,物质可分性之争等等,都与“二象”结构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观世界的中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结合累加而成的,从而产生了中观物质质量,体积这种静态的特征,也由于原有微粒中“波”的性能产生了“结合能”,才能使无限多的微粒结合成肉眼可见。这一过程中,所有“波”的能量没有被完全内化,原因是,物质结构的“非对称”性---物质的表面结构未被完全纳入结构能中“波”性的存在。

宏观世界的二象性就和容易理解了,宇宙和自然是由“二象”组成的,在相对论空间中,有形的宇宙称为实像,其余的空间包括各种场叫做虚像。

生物学中的“二象”结构要比物理学复杂, 有机物与无机物都具有波粒“二象”,他们是多层次的,一个物质系统存在“有机性”越强,它的“虚实”性也就越明显,特别是人的“二象”特征。

数学中的“二象”性在微观上通过实数轴体现,中观上通过复数系体现,宏观上有着“对偶空间”理论。

二:哲学中的“二象”结构观

我对中国古典哲学“二象”结构观认识体现在阴阳说和五行八卦,最初,在易经当中发现两者有着联系。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假如将太极理解为宇宙大爆炸的时刻,两仪就可以理解成“虚实”二象,“四象”即在阴阳中再分阴阳。易经是古代具有“特异”思维的人直觉中的宇宙,可见古代自科学是匮乏的。

三:“二象”的本源

简单来说,“二象”的本源即宇宙在爆炸,生之出产生的基本粒子所赋有“极性”再加上基本粒子的“基因”性和“全息胚”特征演变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