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文学瑰宝,他讲的是什么故事?

曹雪芹蹉跎一生,终于看透人生就是一个“空”字,手中拥有的权力、财富、妻子乃至儿孙都会转瞬即逝,人最终会回归个体的结局。从树倒猢狲散,不难看出,这一句话,实际是在警示王熙凤,家族有盛有衰,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永恒的。正所谓物极必反,树大招风。这无疑暗示了宁国府与荣国府的发展。

从主线来看,这一暗示无疑准确无误,有着强大背景的宁荣二府终究难逃家族衰败的命运。所有的辉煌在一夜之间所剩无几,仅存的只是苍白眼神中流露的些许回忆罢了。家族荣耀的消散,带给了族人毁灭的打击,或流离失所,或一无所有,也或含恨而终。二是前世露,今泪还;你死了我就去当和尚!“这个妹妹眼熟得很,却像是在哪里见过一般。”这短短的一句看似套近乎的话却是悲剧的开始。

宝玉身在万花丛中,却对林黛玉情有独钟,前世的缘分,今生却无法完美续写。公认的金玉良缘一步一步摧毁着木石前盟。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痴情言语无法诉说,唯有两行泪水可以一点一点倾泻。宝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迎娶了薛宝钗。被蒙在鼓里的宝玉知道以后整日昏昏沉沉失去了往日的乖张,被以往所不接纳的封建思想任意摆布,考取功名,这个在宝玉眼里如针尖的字眼,如今可以在他面前为所欲为。

他丢失了所有能与封建思想抗衡的东西,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能挑战主流思想的人了,他失去了太多太多,魂不守舍的他还是走入了京城,去机械的赶考。考中了,没错,不仅中了,还是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宝玉高兴吗,他不高兴。中榜的他不知所踪,寻遍各处也不见踪影。他说过黛玉死了他就当和尚,他说到做到,贾政回乡途中见到一僧,他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只迈步往前,不听贾政反复招呼,慢走向白雪远处。

此僧正是宝玉,他看透了他所历经的一切,他的爱恨,他的斗争。这许许多多不过如梦罢了。他的顿悟恰到好处。而曹雪芹年幼时,曹家担任江南织造,有史料表明当年干隆六下江南,正是由曹家一手操办接待事宜。在当时这是何等荣誉之事,也从侧面反映当年曹家财力是何等雄厚,地位是何等尊贵。风云变幻之后,曹家失宠,被皇帝秋后算账,曹家迅速没落。少年的曹雪芹从荣华富贵掉落到衣食难济,个中滋味,想必只有曹雪芹自己清楚。

曹雪芹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全方面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内涵之广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还有红学会这样专门机构去研究。不同的人眼中的红楼梦内容各异 ,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心境,所看到的红楼都是不一样。所以说红楼梦讲述的什么故事,只有自己看过,体会过,才能明白红楼梦究竟是什么。

大厦将倾的故事《红楼梦》并不仅仅是围绕宝黛两人的爱情展开的,而是以整个贾府的衰落为背景,描述了一个世家大族如何一点一点走向灭亡的故事。整个小说的故事自然脱胎于曹雪芹自己的亲身经历,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曹雪芹,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寄予在《好了歌》中: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在日日思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古来痴心父母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曹雪芹蹉跎一生,终于看透人生就是一个“空”字,手中拥有的权力、财富、妻子乃至儿孙都会转瞬即逝,人最终会回归个体的结局。为了向世人证明这一点,曹公在开篇便讲了甄士隐的悲剧,甄士隐乃是个书香门第的老爷,妻子贤惠,老来又得女英莲,自然奉若掌上明珠,可是元宵夜英莲被人贩子偷走,没过几天,一场大火烧了葫芦庙以及周围建筑,甄士隐家偏偏就在其中,房屋财产烧得一干二净。

好比,世间最贫瘠的土地上,长出了世间最美的花。

因为时间问题,就写到这里了,《红楼梦》的精髓远远不止这些,当中涉及的人情世故和管家之道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书中人名大有学问,绝不仅仅是谐音意那么简单,书中诗词又让这本书极具艺术欣赏,宝黛二人的爱情通过各种细节草蛇灰案,伏线千里,每每读之,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