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闽南建筑之美
各个地区的风格个性迥异,却和谐的***处于中华大地,融合成美妙的中国味道,而这分和谐便是中国精神的精髓,至高的艺术境界是和而不同,不同而和。
每个地区所独有的特点都是一份瑰宝,每个地区的元素都是真正的中国原创,若能对中国地区元素进行渗透品味,进而加以创新,或从中寻找灵感,与当代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便是与时俱进着的当代中国设计。本期将进入中国闽南地区品味其独特。
闽南(Hokkien),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地域上的闽南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但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特指的是泉州、厦门、漳州三地, 俗称闽南金三角。
古式大厝
古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民居住宅类型。材质:瓦、石、红砖。
特点: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屋脊,脊角“燕尾式”华丽动人。
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这种特色和江南一带水乡的白墙黑瓦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上的对比。但无论如何变化,以红砖作为基调主色,是闽南的显著特点,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
闽南古厝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其次是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闽南古厝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在墙面上有些闽南古厝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
骑楼
沿街面用柱廓式骑楼,楼高有二层,三层,四层高低差落;单座建筑多为纵向进深布局,楼与楼相连成十里商业长街。
前面临街设店面,里面和楼上多作居住及货物堆放用房,厨房、卫生间设置后面,经营和生活都很方便。特点:夏天能遮骄阳,雨天可避风雨。
手巾寮
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呈一种纵向延伸呈带状形式。面宽3至4米,单间木构。具有层层引深的气氛。
它由门口厅、天井、正厅、厅后房、小天井、大房、后房、窥脚、后尾或后落组成。有二落、三落进深,宅内留有一条前后连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很简洁。
洋楼
又称“番仔楼”,造型新颖,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当地的传统形式与外来的风格相结合, 门窗 、外廓及装饰洋味尤为突出。
建筑材料:有水泥(洋灰)、钢筋、水泥花砖、花玻璃等。
如石狮市郊的拱星别墅,南安林路厝,鲤城青龙巷李宅,它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着中西文化初期接触的杰出成就。
土楼
土楼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形式,圆形分水县山屋顶。墙基根(墙脚)厚1.2米,以山石叠砌门楣,上部以土夯筑。东、西、北三面壁拱券门,为出入口处,门楣上嵌辉绿岩石匾。
每个门都有两重门板装置,外门板上装有封钉铁皮,以防外犯火改。外墙与门设有枪眼等防御性设施,内部为穿斗式木构架的三层楼房屋,周环走廊设有木扶栏。土楼中庭筑有棱形的四合院式平屋,分别设七个阶梯上通楼房。
庭中凿一口大井作生活用水,周以石板构成圆形八卦图,计房百余间,建筑独具一格。
堡土楼
依山构筑,基本特征是高大、厚实的堡墙,墙上筑有跑马道和碉式角楼,墙内建有祖堂、厢房、护厝、厨房等建筑单元。布局合理对称,防御居住兼备,因地制宜设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筑;基本上以村或家族为建制单位,功能齐全,居住、教育(配套有书院、书斋)、仪事等功能完备;装饰、装修上富有闽中地方特色,木雕、灰塑、彩绘等品味高、传统文化色彩浓郁。
石筑民居
完全以花岗岩石为建筑材料的民居构成了泉州沿海民居住宅的独特风貌。由于当地盛产花岗岩,所以它理所当然地被作为一种价廉物 美的 建筑材料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惠安、晋江、南安等地大都因地制宜,把那些班驳突兀,峥嵘嶙峋的石头变成了一组组泉州市石建筑的奇观。无论是墙基、墙身、柱础、柱子、楼板,还是门窗、石栏杆、石级梯,甚至整条街坊,处处精雕细琢,处处流露出泉州人民对石头的特有感情。
细节一:燕尾脊
闽南古厝的屋顶正脊或者为马鞍脊,或者为燕尾脊,都是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优美曲线。燕尾脊更正式,两端探出高昂翘起,尖细,有轻灵飞动之势。
如果是五开间房屋,屋顶再多出两条燕尾,仿佛一大一小两双翅膀在飞翔。在中国各地,民居很少使用燕尾檐。为了防御台风,房屋通常建得低矮沉着,但檐角高翘,带来一种向上飞起的动感。从色彩看,底部是白石壁脚,上面是红砖红瓦,红白对比,明艳动人。
细节二:剪瓷雕
古厝屋脊上那高高飞扬的腾龙以及色彩艳丽的花草所组成的绝妙屋顶,它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人惊叹不已。
双龙戏珠、八仙过海、桃园结义、双凤朝阳……这一出出的好戏、一个个精美的造型,其实是用破瓷碎碗粘贴而成的,这项艺术俗称堆剪,也被称作剪瓷雕,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的手工技艺。
若谷设计原创文章,转载前请获得主编许可。(信息部分来自于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