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包括什么?

五经包括什么?

无量寿经

首先,佛宣讲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佛最初的因地: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的依愿修行,终于福慧圆满,得证佛果。所感得的极乐世界,庄严无量,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世界的菩萨、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以及具足惑业的凡夫,只要肯往生,咸得往生。

观无量寿佛经

其次,佛宣讲观无量寿佛经,重点有三:

净业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声闻缘觉之福,第三大乘菩萨之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想要修行成佛者,所须具备的条件

十六妙观:使一切修行者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的正遍知海,是从心想生。若「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则众生的烦恼业海,也是从心想生。果然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当然是拼命想佛念佛,以期作佛

九品因果: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品位的正因,以期人人皆求上品往生

阿弥陀经

最后,佛宣讲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信、愿、行(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的纲领宗旨。具此三资粮,不论是毕生执持而现生就得「一心不乱」(非常深的禅定境界,已达生死自在,能自行决定何时往生),或临终方闻而只称十念,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弥陀经摄受力甚广,因此连佛教其他七宗派(天台、华严、法相、三论、禅、密、律),也奉为日课。以上三经,专门讲述净土。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

其他大乘经,有带说净土的,不胜枚举。《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在是念佛法门的最妙开示:果然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故此章列于三经之后,为第四经。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导归极乐,乃一切佛法之最终归宿,故殿后为第五经。(以上取材自印光法师文钞之净土五经重刊序)

往生论

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佛灭后九百年顷,生于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婆罗门种族之家)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著述。对于净宗不可思议的事理、因果、性相,与佛境界的状态,和盘托出。从此论,可以窥见古印度纯正的净土教理。

五经是哪些?

春秋左传是对春秋的注释

五经作者分别是

诗 西周至春秋的诗歌集

书 无名氏,孔子编订

礼 无名氏,周朝礼官

易 周公、

春秋 无名氏,孔子编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经

春秋左传你是说《左氏春秋》吧?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他们的作者分别是孔子、筮官、史官础戴德和左丘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五经有哪几个?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简称《诗》《书》《礼》《易》和《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六十四部,每部六爻。卦辞和爻辞***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一、《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孔子对《易经》的解读。

二、 《书》:又称《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秦汉之际,《尚书》不显于世,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三 、《诗》:又称《诗经》、《诗三百》。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四书五经

四 、《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

《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春秋时期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还有一部《周官》记录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礼”的范畴。“三礼”之中,后世以《礼记》流传最广,故一般以之作为《五经》

五、 《春秋》:又名《麟经》,是鲁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流传最广,是我国从古至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

五经里有什么内容

春秋左传是对春秋的注释

五经作者分别是

诗 西周至春秋的诗歌集

书 无名氏,孔子编订

礼 无名氏,周朝礼官

易 周公、

春秋 无名氏,孔子编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经

春秋左传你是说《左氏春秋》吧?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他们的作者分别是孔子、筮官、史官、戴德和左丘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四书五经包括什么,各有什么内容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大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讲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基本道理。

《中庸》是孔子阐述“中庸之道”的书。“中庸之道”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成风、雅、颂类。“风”主要黄河流域的民歌,***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105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40篇。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包括虞、夏、商、周书。大多为后人编写。

《周礼》是蒐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12卷。

《周易》是周文王以伏羲八卦为基,阐述宇宙一切物质事物运转消亡规律, 总结预测规律理论的书。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人文。

四书,五经是哪些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熟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著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1313年)起的。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①。《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中《中庸》的著作,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②。关于《大学》的著作,却直到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③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罚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④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⑤,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⑥,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

五经是什么 ?

“五经”,指埂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包括什么?具体介绍以及作者~!

原为六经。《庄子》一书首先称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为六经。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六艺”。

其中《乐经》散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入《礼经》中,因此在汉朝,以此五本著作作为经典,称为《五经》。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易》又称《周易》,《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称“十翼”,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蒐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蒐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蒐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五经别名: 唐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后因称《诗经》为"葩经"。 《书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