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道德经论语是太极生阴阳两仪的关系吗?
这个说法有误。
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或者准确地说,医家、道家、儒家,乃至其它诸子百家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生出来的。这三家是同一个根系上生出来的三枝竹笋,同根同源,所以易经才被称作诸子百家之源。
将《黄帝内经》比作太极,将《道德经》和《论语》当作是在这个太极上生出来的阴阳两仪,没有任何理论依据,也于理不通。
从与易经的关系上来看,《道德经》无疑是最接近《易经》的本意的,两者在哲学高度上也比较接近。虽然我们说医易同源,但《黄帝内经》只是易经思想在医学领域、在人体科学上的一个应用而已,其地位、其哲学高度远不能与易经和《道德经》相比,因为《易经》与《道德经》具有普适性,是站在宇宙之外(道)的高度,来看待宇宙万物,非常超脱。
相比之下,《论语》与《易经》的关系就没有那么紧密了,甚至在论语中都很少(如果不是没有的话)提到《易经》,也很少提到太极、阴阳等易经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另外,认为儒家和道家一阴一阳也不是很正确。虽然两者在入世出世的态度方面似乎有一点对立的味道,但可能还上升不到一阴一阳的程度。若是儒家和道家一阴一阳,那法家、兵家、墨家等等诸子百家该怎么算呢?
我们知道易经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之说,这是易经中分析事物的常用方法,我们称其为阴阳二分法。但除了阴阳二分法外,易经中还有另外一种划分方法,叫做维度划分法,维度划分是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来分析事物,而阴阳二分法则是从多个层次(阴阳、四象、八卦乃至64卦)来分析事物,两种方法综合应用,从而能够得到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模型,有助于我们得到一个事物全面细致的全景图。
《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等诸子百家的典籍都是从不同维度对易经进行的研究和应用,各家之间的关系是维度的不同,而非阴阳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