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兄弟之一诸葛亮个人简介
诸葛亮,名孔明,卧龙,汉族,杨度琅琊人,徐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他活着的时候叫吴侯祥,死后追封为忠武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东晋政权封他为吴兴王。代表散文作品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母牛、邓等。发明了弩,并对弩进行了改进,称为诸葛连弩,可以同时发射一弩十箭。余建星十二年卒于五丈原。作为诸葛亮和蜀汉的宰相,他安抚百姓,遵守礼仪,约束官吏,慎用权利,坦诚待人。即使是自己忠心报国的敌人也会得到奖赏,即使是自己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的亲信也会受到惩罚。只要他们真心认罪,归案,哪怕是最严重的罪行也会得到宽大处理。哪怕是最轻微的可以用花言巧语来规避的过错,也会被严格管理,哪怕是最微小的善意和贡献也会得到奖励,最微小的过错也会受到惩罚。他处理事务简洁踏实,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管名不正言不顺,不做贪虚荣的事;最后,整个蜀国的人都害怕他,但钦佩他,当他使用严厉的惩罚时,没有人抱怨。这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心是诚实的,他给人们的建议是明确的和正当的。可以说他是一个杰出的治国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诸葛亮在汉中休劝农民期间,利用汉中的经济条件,采取了一系列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有效措施,基本上就地解决了北伐的军事资源问题。诸葛亮死后,蜀汉两军撤退,魏军仍在蜀营中,“夺其书粮”。这恰恰说明了诸葛亮的休谏农民和军队种田实践的效果。当地百姓生活好了,就能吸引更多的人,让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发展起来,逐步达到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让百姓“居者有其屋,享其业”。诸葛亮修建的“何山坝”等水利工程,至今仍有汉中最大的灌溉面积。据李仪祉老师调查,“何山坝至今仍拥有8000多亩市地,灌南郑县地3.06万亩,酒县地7000亩,***4.6万亩。”汉中六大名池至今仍在使用。据考古调查统计,自汉代以来,全区仍有70余座古堰,部分堰渠被世代使用和维护,延续至今。同时,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资源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修建了大量的塘堰、水库、池塘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修建了37座水库,可蓄水10万立方米;有300多个池塘和池塘;冬天还有5万多亩水田。以上事实表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的实际效用和不断完善利用,与诸葛亮在汉中催耕时开辟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巨大功绩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也得到了历代军事家的高度认可。司马懿死后见到诸葛亮的阵营,称赞他是“天下奇才”。唐太宗和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年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和八卦图,并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表明陈寿在《三国志》年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能知兵,而不能说真话”。唐朝时,诸葛亮被选为武庙十大哲人之一,他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