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寨乡的民俗文化

侯寨乡的民间戏曲、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演之精彩,在郑州颇有名气,尤以春节至正月十六期间最盛。 每年市、区迎新春群众文化活动安排中,都有他们的精彩演出。其中,豫剧、越剧、坠子戏曲在侯寨乡辖区流传久远,活动广泛。新中国成立前,在三李、郭小寨、西胡垌、香林寺、台郭、侯寨、张李垌等村,已有村民们自发组成的剧团和一些旦角唱技超众的豫剧骨干,他们平日排练节目,逢年过节经常组织演唱《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反徐州》等剧目,既调剂了村民的文艺生活,又增添了大家的乐趣。

越调是东胡垌村民解放初从新郑引传到侯寨的一个新剧种,并成立了剧社,春节和庙会期间,多推出新剧目,向村民们搭台献艺。侯寨乡的坠子,始于1940年,其中全垌、麦秸垛沟村的书说唱最有名气,演艺者2至3人,他们常年活动在乡村,说唱内容多为民间传说,最受欢迎的大本书有《呼延庆打擂》、《武松打虎》、《隋唐传》等。

1998年辖区戏迷们自发组织,自己投资购买锣、鼓、钗、板胡、二胡、笙、笛、唢呐等乐器,组建戏迷俱乐部。侯寨村委会投资3000余元购置音响设备,在村北侯寨中心卫生院对面成立梨园村戏迷俱乐部,村委干部郭松臣担任俱乐部主席,退休教师郭元祥担任俱乐部业务主任,戏迷们来自四邻八村,坚持每周末举行演出。至2003年底,俱乐部又建成三李、郭小寨、大路西、桐树洼、张李垌、西胡垌、郭家咀、黄龙岗、红花寺、荆寨等多个分部。戏迷队伍由初建时的30多人发展到300多人。平素他们除演出传统历史戏剧外,并结合党的中心工作自编排些反映农村孝敬老人、带头致富能人等新人新气象节目。2001年,俱乐部被二七区挂牌定名为“郑州市二七区戏曲票友活动基地”。 最为拿手的舞蹈有:狮子舞,狮子象征着喜庆有余。侯寨乡表演狮子舞始于1932年,不少村寨都有狮舞班。如盆刘、尖岗、刘庄、王庄村表演的狮子舞,粗犷豪迈,雄奇壮观。一头大狮子,由两人钻在狮子皮中,一为狮头、一为狮尾,另一人扮作武士,手持彩球逗引,狮子做跳跃、跌扑、登高(三至五张摞起来的方桌),腾转、搔痒、舔皮、打滚等动作。年节演舞自娱自乐或到外村表演。配以四面大鼓、大锣、大钹等打击乐器,以助声威。旱船舞,侯寨乡的旱船舞始于明朝。辖区侯寨、盆刘、郭小寨、西胡垌、岗刘、八卦庙、尖岗等十几个村到新中国成立前后都有旱船表演队。

表演时,一姑娘坐在花船中,一人或两人撑船,称谓“头道篙”、“二道篙”,口唱流行小调。船公表演者摸仿撑船的各种姿态,舞动“船篙”,坐船姑娘随篙而舞。其动作有起锚、开船、拨水、卧船翻身,迎风劈浪、顺水稳行等。舞姿谐调优美,深受村民们喜爱。小车舞:它源于村民早期手推独轮小车的动作,后发展为舞蹈形式的小车舞,群众称谓“推小车”。

侯寨、台郭、袁河、铁三官庙、黄龙岗、西胡垌村的小车舞表演得逼真,推车人舞蹈动作有各种舞姿,坐车姑娘根据车子的颠簸摇动,忽惊忽喜,忽愁忽乐,伴奏乐器有堂鼓、堂锣、手钹、大锣等打击乐器。表演的故事情节如《送京娘》、《别家》、《夜逃》,内容幽默风趣,欢快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