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到底重不重要?

有些人是非常不注重仪式感的,觉得仪式就是形式,讲究形式就是浪费、多此一举。这类人恨不得过年都不要送孩子压岁钱——你送我,我送你等于都不要送。过生日摆酒席就更麻烦了,人情往来招呼应酬,有那么多算计讲究累不累,在家吃俩鸡蛋不烦别人自己也轻松。结婚仪式那都是给别人看的,自己过得好才是真的好,搞虚的浪费钱,还不如两口子留着花。

仪式感真的那么不必要也不重要吗?

大部分成年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喜欢听好听的,但是没人会否认被夸赞后心情更愉悦更轻松,自信心会得到更大的满足。仪式感可能不是人们最终追求的东西(除非你就是要这个外在的东西),是否创造、参与的体验则完全不一样。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仪式感是在特殊的时刻,基于习俗、惯例展开的一些行动。仪式唤醒和加深人与人的联系,而这种人与人的链接是保持身心愉快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缺乏稳定的社会链接造成你感受不到来自他人的善意、孤独感增强。如果只是站在功利的角度去看待仪式感浪不浪费,让我想起知乎上的一个问题:男朋友说钻戒是骗局,他是不是不想花钱?幸福、快乐本就是一种感觉好不?

哈佛的一项开展了几十年的关于人生长寿秘诀的研究已经表明,能保持长寿或者愉快的一个法宝就是良好的社会关系。这个社会关系不单指家庭以外的,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我更愿意相信一个家庭有属于自己的庆祝或表达情感的习惯,是提高家庭成员幸福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享受婚礼,接受来自家人和朋友的祝福,而不是只当成一个按套路演戏的过场,或许更能证明有成熟的心智开启社会小团体的独立经营。在生日的时候接受来自别人的关注,让自己拥有一个值得庆祝的节点,是人生数得清的充满感恩和希望之光的纪念时刻。积极筹划孩子的生日派对,参与毕业典礼或者比赛等孩子们的big time,也是我们养育孩子的宝贵经历。在职场中,给员工发送一张生日卡片,或者是在入职周年纪念的时候发送一些暖心的话语,多少都会对一个人产生不一样的触动。

如果没有了真心,仪式也就是个形式;而如果没有了形式,情感就缺乏寄托。越来越相信很多细小的事情,不是因为有意义才去做,而是因为做了才有意义。

我想有的人怕“搞形式”的一部分原因是怕尴尬、怕被煽情、怕裹挟着进入热情洋溢的场域或陷入你来我往的俗套而其实自己内心并没有***情。这些都不是形式本身的错,而是是否采取了适合的形式。很多“形式”都是以吃饭作为载体。一顿饭的时间,不长不短,没话可说也可以吃吃东西,吃东西还可以缓解焦虑……当然有的饭也不是随便吃的,可能价格比较贵(送四百还是八百?),或者吃的东西有讲究,需要提前做好功课(牛排有没有八分熟?要不要穿礼服?)。吃什么饭取决于主人希望带给客人什么样的感受,是家常还是新奇还是高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仪式也是由人来主导的。即使是被邀参与的一方,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作为参与的乐趣——群聊八卦、学习参考或者纯物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