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瑶宫的主要建筑
南瑶宫的前殿包括中间的三川殿,和左右两边的龙虎门。“三川殿”又名“三穿殿”,为开辟三门以供穿越之意,左翼龙门,右翼虎门,并称“龙虎门”或“五门”(合并三川殿的三门一***五扇门)。三川殿面宽30.32公尺,深9.96公尺,殿前两侧竖立一对蟠龙巨柱,昂头相向。正门有石狮驱邪镇宫,为青斗石雕。内拱藻井,为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师王树发之作,成正八角形,中置太极八卦镇邪。墙堵上的石雕和交趾烧雕工精细,兼具古迹艺术保存价值。
三川殿屋顶为“断檐升箭口式”,中间升起,檐口线高低错开,强化了屋顶形式尊卑,也增添了视觉美感。顶端曲线往两旁呈燕尾状扬起,中有福禄寿三仙,两端双龙飞腾,垂脊尾端有人物山林、花草走兽等剪黏、交趾烧作品。屋顶铺列筒瓦,瓦当滴水排列有序。三川门正门门板上绘有双龙戏珠,左右两侧则各绘一对仙水手持贡盘,伺奉天上圣母。 南瑶宫的正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宽11.5公尺,深14.92公尺,是1924年新庄吴海桐所设计,其架栋较硬,喜用圆斗,技法多变,可谓台湾庙宇的经典建筑。正殿主祀天上圣母,香火终年不断,因此正殿木架构造上的雕刻与彩绘已被熏黑,掩去多彩的原貌。
正殿两侧建有长型厢房,为左右护龙,各自隔成三间厢房,左护龙中间厢房供奉国姓公,右护龙中间厢房供奉长生禄位,祀念对庙有功人士,其它厢房则作为储藏室及轮值人员的住宿房间,或是接待室、办公室及会议室之用。护龙屋顶为硬山式,铺设筒板瓦,瓦当滴水构成井然有序的前檐线,屋顶装饰相较之下极为简朴。护龙与正殿之间以日月洞门区分中庭后庭,中庭广场为一开阔空间,主要用来摆放祭品、举行仪式,地面铺设长方大石,中置一只铜制大天公炉,炉耳形状为倒立双龙。 南瑶宫最具特色的建筑当属位置中央的观音殿,融合日本和式及希腊巴洛克式风格,与台湾传统庙宇大异庭径。观音殿的格局比正殿还大,宽16.62公尺,深13.78公尺,四周有廊,建造初始原为南瑶宫正殿,后来受到信徒排斥,才在观音殿前方再另建正殿。观音殿主要为重檐歇山式的木造建筑,构材多为桧木,木作雕刻以菊花代替传统的花草人物,外墙为日式清水砖墙。屋顶采西洋压檐墙法,下檐加檐墙栏杆,回廊柱头为希腊多立克柱式造型,殿前有一六边龟甲造型水池,池中原有一尊著名匠师蒋馨雕琢的李铁拐石像,惜已被盗,目前的石像为庙方仿照之作。
观音殿内有铜制天花板、十八罗汉洋式框架壁饰及日式神龛,中西日式齐聚一堂,这种合璧式建筑在1920年代颇为流行,南瑶宫不仅保留了当时的文化,也在建筑上享有地位。 南瑶宫的后殿又称大雄宝殿,或天公殿,1973年建成,是一座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建筑,宽12公尺,深12.8公尺,屋顶仿传统庙宇造型,上檐为歇山式燕尾脊,饰有双龙护塔,戗脊尾部有四只凤凰,有“凤凰来仪”之意,下檐为庑殿式。一楼供奉广泽尊王(俗称郭圣王),二楼供奉三官大帝,三楼供奉玉皇大帝,两边侧间为厨房、厕所、储藏室之用。
后殿左右建有香客大楼,左侧建于1978年,右侧建于1982年,也都是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建筑,宽11公尺,长20公尺,一楼皆作各妈会会馆办公之用,并辟有餐厅,二三楼则供香客住宿。香客大楼屋顶上半部为平顶阳台,下半部则仿庑殿式造型,四面檐角有仙人走兽四尊。各楼走廊都有白色水泥栏杆,栏板有简单纹饰,柱头为圆柱形。 南瑶宫前方为一块狭长型的广场,广场靠中山路的一端,在1988年秋建成一座四柱三门的木造牌楼,顶部为歇山式单檐,屋脊燕尾翘起,饰有双龙抢珠,大脊剪黏装饰花草神兽,戗脊尾部有翘尾螭龙,垂脊末端各有一尊人物塑像。
广场西南角有一座八角宝塔三层金炉,建于1974年,顶部为葫芦状烟囱,每层翼角都饰有龙凤吉兽,顶部两层各面墙上也都有描述民间故事的剪黏壁饰。